培育木藝人才 臺北大學懷德居文化基金會攜手造基地
新網記者歸鴻亭新北報導
2019/6/29 下午 07:46:51 / 終生學習
結合地方文化特色,與在地深耕共同培育傳統工藝人才,由臺北大學與財團法人懷德居文化基金會合作設立「木師基地」今(29)日正式落成啟用,目標透過木工課程,傳承傳統木工藝術並推廣,進而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
臺北大學與財團法人懷德居文化基金會合作設立「木師基地」。(臺北大學提供) |
「木師基地」位於臺北大學三峽校區內,占地550坪,由臺北大學提供場地,基金會籌款興建、設計,前後歷經6年規劃施工完成。基地由3棟建築本體構成,包括工作區、備料室與茶水間等設施。整體隱身綠蔭景觀區域,四周綠樹環繞,光影穿透剛硬堅實的清水混凝土牆墩,木格柵散發木頭香氣,提供所有傳習學子最佳的學藝環境。
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肯定懷德居文化基金會創立十餘年,長期以傳承木工文化、推廣家具藝術、體驗創作美感與豐富生活技能為目標,耕耘臺灣木工教育,而臺北大學深耕三峽校區以來,持續落實人文教育使命、積極強化地方接軌,透過雙方合作,除了課程訓練,也可從三鶯、大溪地區出發,逐步推廣木藝教育,讓更多人看見木藝之美。
|
木師基地引許多國內外熱愛木藝創作者參與學習製作。(臺北大學提供) |
教育部次長范巽綠指出,這是「臺灣教育史上首座為了文化傳承而設立的基地」,尤其這些年大力推動創造者(Maker)教育,這座基地更是良好的示範。很多學生從國小到中學學習手作,現在大學校園內也設立基地,除了在學生,也對社區開放,相信能帶動一股「木工風」,更可望帶動下一步原創產業的發展。
懷德居基金會董事長孫靜源感謝臺北大學提供校園中幽靜的角落,作為培養更多「木師」的基地。除了傳授技能之外,基金會也邀請年輕木藝家進駐校園,透過創作者彼此交流迸發更多創意,營造木工創客的自造基地。懷德居創辦人林東陽進一步解釋,之所以命名為「木師基地」其實無關宗教,期待傳遞木工可以是職業、也是一種業餘生活方式選擇的信念,相信要學好木工之前,態度是關鍵,更相信無論社會如何變化,傳統工藝和生活品味都無法被取代,亦有助社會創新。
|
「木師基地」外觀。(臺北大學提供) |
木師基地開幕吸引許多國內外熱愛木藝創作者參與,來自丹麥哥本哈根木匠公會前主席Niels Roth Andersen還將自己使用超過半世紀的刨刀捐贈給基金會,鼓勵所有學習木工的同學們務必「練習、練習、再練習」,將來必定能有更好的表現。
臺北大學與懷德居基金會2013年簽署合作意向書,共同建設「木師基地」之外,通識中心也自107學年度起聘請曾獲臺灣工藝競賽首獎的吳宜紋老師開設「綠設計與木作藝術」課程,統計一學年4個班級全部爆滿,累積修課人數96人,部分學生課程結束後還自組社團,期待能夠進深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