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工藝與科技藝術的跨界想像
科技部"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國美館登場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9/12/1 下午 08:45:35 / 文化藝術
由科技部人文社會研究發展司藝術學門主辦的「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今(1)日在國立臺灣美術館開幕。
|
科技部人文社會研究發展司藝術學門主辦的「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在國立臺灣美術館開幕。(科技部提供) |
科技部人文司司長鄭毓瑜表示,科技部一直在找尋把研究成果展現給大眾的方法,「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以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及其延伸性討論為核心,將傳統民俗技藝以科技重新詮釋及轉譯,期盼能激發更多參與者親近體驗傳統民俗工藝、喜愛科技藝術,也展望未來科技跟藝術的展覽能延續下去,轉動下一個新的文化藝術傳承時代。國美館林志明則說,本次特展是跨部會的合作,以數位科技從既有的文化形式進行實驗,展現科技跟藝術結合的新可能性,十分值得期待,歡迎各界蒞臨參觀。
「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是科技部與文化部的跨部會合作,匯聚了7位科技藝術家與學者、共展出10件作品。主持人李傳房教授說,特展名稱中的「技」代表民俗藝陣、「藝」代表科技藝術,主題設定於「傳統民俗藝術」的數位科技展示面向,大量運用「數位化」轉化既有現存傳統藝術,使傳統民俗工藝的藝術典藏能觸及更多的民眾。本次展出作品涵蓋轉譯後的傳統紙紮工藝、廟會節慶、漫畫、皮影戲、布袋戲及懸絲偶劇,也同時檢視近年來藝術家們透過研究與實踐計畫,提升臺灣當代數位人文素養與科技文化的多元面貌。策展人邱誌勇認為在當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浪潮中,數位文化已經成為社會、文化、藝術、經濟等各個面向中必然的元素。展出作品涵蓋數位影像、數位音像、互動裝置、AR/VR等技術運用,讓民俗藝陣與數位藝術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見證民俗藝陣多元轉譯的可能性。也期待透過數位科技的運用,更能保存傳統技藝。
國內外數位典藏與展示、應用數位科技藝術於藏品的呈現方式,約略可分為六大類型:藝術品的科技藝術化、線上展示、互動展示(包含:擴增實境、虛擬實境、混真實境)、3D掃描結合3D列印,以及沉浸式投映展示。而將不同展示科技應用於不同文化產製品,意味著多元展示科技應用的獨特性格。數位典藏係指將有保存價值之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位化科技技術予以保存及應用,而從科技、美學及相關概念等面向將數位科技媒體視為一種「視覺詮釋計畫」(as visual interpretive programs)。
「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是一次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展覽形式的全新嘗試,展現傳統民俗工藝遇見當代數位科技藝術後展現的成果化為真實,觀者可化身為皮影戲偶在螢幕中與他人互動、走進虛擬的民俗藝陣裡,參與白鶴陣的遶境、沉浸於紙紮人偶與懸絲吊偶的影像中、進入立體攝影裝置的世界裡,或轉化成諸葛四郎漫畫中的虛擬替身,成為互動遊戲中的主角打擊壞人。透過數位科技轉譯,將傳統民俗工藝轉化於展示、典藏、加值之運用層面,並連繫科技世代學習者、創作者與藝術品間凝聚,增進「共同參與」與「社會互動性」,邀請民眾成為藝術作品的參與者,共同探索傳統民俗技藝的無限可能。展覽詳情可參考
國立臺灣美術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