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屆公共藝術獎得主揭曉 17案獲7項獎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0/10/29 下午 07:19:00 / 文化藝術
文化部第7屆公共藝術獎今(29)日舉辦頒獎典禮,揭曉「卓越獎」、「藝術創作獎」、「環境融合獎」、「民眾參與獎」、「教育推廣獎」、「民間自辦公共藝術獎」及「評審特別獎」等7大獎項的得獎計畫。本屆共計236案報名參賽,透過初審、複審及決審3階段嚴密的審議機制,最終有17案脫穎而出獲獎。
|
文化部長李永得頒發「卓越獎」獎座予獲獎單位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營建處。(文化部提供) |
其中由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管理處勇奪「卓越獎」,「評審特別獎」則由交通部高工局桃園國際機場聯外捷運系統獲得青睞。文化部長李永得頒發「卓越獎」及「民間自辦公共藝術獎」,評審委員藝術家陳建北、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龔書章、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胡永芬、喜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監陳惠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薛保瑕等,頒發各個榮譽獎項。
李永得表示,公共藝術獎自民國88年設置以來,設置件數達4,425件,投入經費逾79億元,參展的類型也更為多元,期盼持續藉由公共藝術獎的頒發,鼓勵所有投身公共藝術的公私部門及藝術家。李永得特別感謝所有政府單位、機構及公民,及更可貴的是許多民間企業、機構的參與,共同為提升美學環境努力,「透過多元的公共藝術,走進民眾的生活、走進社區,改變我們的城市,讓我們的城市更有質感、更有特色」。而為邁入公共藝術的下一個20年,文化部也已著手進行《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法,以因應公共藝術日新月異的形式及規模,希望持續與臺灣的藝術家、創意人才攜手再創公共藝術的下個世代。
文化部表示,本屆報名作品型式多元,呈現藝術、科技、環境、教育、社區參與等面向,民眾參與及跨界新媒體作品也大幅提升。本屆「卓越獎」由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管理處獲獎,喻肇青、境群國際規劃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境向聯合建築事務所、豪華朗機工、張立人、王仲堃+噪咖事務所等藝術家及團隊,分別創作出9件作品,座落於台電大樓大廳、外部場域及社區角落間,充分發揮藝術的公共性,該計畫長年與地方居民溝通、邀請參與,獲得廣泛認可及迴響,在公共藝術的各層面表現均質,獲評審團肯定。台電董事長楊偉甫表示,公共藝術不僅兼具居民溝通和參與意義,也體現企業品牌形象,讓台電跳脫以往大眾印象中的刻板僵化框架,營造歷史人文、設計美感皆備的嶄新面貌,連帶培育出地方美感。
「藝術創作獎」有3案獲獎,「臺鐵高雄-屏東潮州捷運化建設計畫」屏東車站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由交通部鐵道局南部工程處在熙來攘往的車站內,設置由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創作的《太陽的孩子/父親的肩膀》,嘗試透過親子互動間的真摯情感,喚醒大眾對人情味的重視。「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聯外捷運系統臺北車站(A1站)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則以「壯遊」為核心主題,由高田洋一、Joseph Kosuth、林壽宇及黃心健 4位國內、外藝術家發揮所長,在站體內以不同媒介進行創作,體現旅客遊子的心情並強化地域性的連結。「國立清華大學合併工程國際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由西班牙藝術家Juanjo Novella打造作品《葉子》,以臺灣植物為靈感,完成鏤空的紫荊葉脈雕塑,並運用鋼板雷射切割與彎折成型的效果雕塑出一萬多個孔洞,構築虛與實的視覺饗宴。
公共藝術作品不僅須彰顯自身的原創性和獨特性,還應顧及其身處之建物與環境氛圍,與作品所在環境特色與文化脈絡相輝映。本屆「環境融合獎」得獎的3案「臺中大都會歌劇院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蘭陽博物館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改善工程專案計畫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都讓公共藝術得以融入建物的環境氛圍中,蘭陽博物館更以建築本體即為公共藝術的身分沉浸在自然場域內,讓環境與公共藝術相互呼應,與大地共生。
本屆「民眾參與獎」得獎案中,「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教學大樓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透過12件作品及辦理學城漫遊公共藝術節,強化民眾與校園場域內公共藝術的親近。「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水湳機場遷建專案(清泉崗營區整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B案-清泉崗藝術後勤計畫」則緊連社區居民意識的集結,除了實體公共藝術作品設置,更在清泉崗周邊社區辦理講座、工作坊、論壇及藝術導覽等活動。「106年花蓮縣公共藝術補助計畫-『巴特虹岸-在這安居的地方』」,則是直接讓噶瑪蘭族人和對手作有興趣的民眾參與家屋的搭建製作,2位藝術家杜瓦克‧都耀、陳淑燕更是第一次參與公共藝術,作品呈現與族群、土地的深刻情感。
「教育推廣獎」得獎者包含「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臺中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臺灣大學全校性公共藝術計畫(第2期)-水流心田」、「南科高雄園區第2期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藝•齊來」等3案。「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臺中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從台電2016臺中公共藝術節出發,以「能源『減』」的概念出發,帶來精采的空間裝置作品及民眾參與活動,積極向大眾發聲。「臺灣大學全校性公共藝術計畫(第2期)-水流心田」,由師生參與,與藝術家共同定義作品,以多元形式進行校園、科技與自然的反思,並積極帶入社區居民及走進校園的民眾,進行教育意義的推廣。「南科高雄園區第2期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藝•齊來」,結合學校與社區共同創作作品,藉由聯結各參與單位的藝術成果,巡迴圖書館辦理展覽,企圖強化出一種「對話」內容,落實教育推廣的美意。
「評審特別獎」則頒給「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台灣桃園國際機場聯外捷運系統建設計畫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交‧感知區」,透過機場捷運A2三重站、A3新北產業園區站、A4新莊副都心站、A8長庚醫院站、A9林口站、A12機場第一航廈站、A13機場第二航廈站及A18高鐵桃園站等8站的裝置藝術串聯起交通網絡,再加上與沿線各站教育場域的參與結合,描繪出城市與遊子的關係,此外,此案的公共藝術設置也見證、代表了臺灣首條機場捷運啟動的開創性時代意義,因此獲得評審青睞。
「民間自辦公共藝術獎」計徵得11件設置計畫,已經連續兩屆徵得10件以上作品,顯示民間已越來越重視公共藝術之設置。最後獲獎共3案。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的「中國信託金融園區藝術裝置」,核心主題為「從家出發」,設置包括草間彌生、Tomás Saraceno、Olafur Eliasson、Henry Moore等當代知名藝術家作品,讓彷彿為家的公共空間裡融入你我生活。「大灣草圳計畫」以城市的能量涵養一座森林為宗旨,結合生態共生工法,以及具備人文生態底蘊的科技藝術互動裝置,成為藝術作品《活水飛輪》;「富邦人壽A25綜合商業大樓新建工程」秉持著「分享」初衷,透過以色列藝術家Maya Barkai的全球小綠人計畫延伸創作《小綠人在臺北》及義大利插畫家Philip Giordano的圍籬創作,展現企業與市民持續分享,深耕美學的決心。
|
李永得、本屆公共藝術獎評審委員、獲獎計畫單位代表及與會貴賓們合影。(文化部提供) |
文化部表示,本屆參賽作品之創作媒材及辦理形式漸趨多元,呈現樣態與時俱進且與國際接軌,較往年具備更多作品組件及參與規模,更顯公共藝術計畫在整合溝通上的難度。此外,有愈來愈多藝術創作者加入公共藝術行列,此次得獎作品中,有28位藝術家及團隊首次在臺灣參與公共藝術創作,包括Juanjo Novella、王仲堃、杜瓦克‧都耀、姚仁喜、陳淑燕、噪咖事務所、藤江和子、蘇孟鴻等,為公共藝術注入更多面貌及活水。
我國公共藝術政策推行以來,公共藝術領域逐漸受到各界重視,日趨多樣的公共藝術形式深入社區及社群,大眾更能透過不同管道和方式接觸藝術美學,除了公共建設以外,民間建設也更能有意識地將公民美學納入重要推行項目,顯見耕耘20餘年的公共藝術政策,已逐步收穫及內化,融入每個國民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