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言論自由日特展 "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開幕
新網記者歸鴻亭新北報導
2021/4/7 下午 08:20:56 / 人權社會
國家人權博物館自今(7)日言論自由日至12月12日止,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美工工場展出「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首次系統性公開電影審查檔案,將視角聚焦於威權統治下的電影審查歷史,回顧當時的電影檢查主題、異色電影、政宣電影及新電影,帶領民眾重新記憶這段被遺忘,卻劇烈衝擊電影創作的特殊歷史。
|
國家人權博物館今日舉行「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開幕。(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過去擔任記者時,時常與鄭南榕談論國事,鄭南榕為言論自由所付出的貢獻,以及許多前輩的努力與犧牲,成就了如今臺灣的自由。國家人權博物館每年皆於4月7日辦理言論自由日特展,過去曾從禁歌、禁曲出發,討論白色恐怖的不同面向,本次展覽則自電影檢查法令視角,檢視當時政府如何通過篩選、灌輸,以民眾毫無選擇的方式,變相地進行言論箝制與審查。
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鄭竹梅呼籲,不要忘記過去曾經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才走到今日言論自由的模樣,也不要忘記,鄭南榕是為了有「臺灣獨立」的言論自由而殉道,「看看今日新疆、香港、西藏的處境,希望臺灣社會可以思考,當今言論自由的狀況可以維持多久?我們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來保護?」
|
文化部長李永得(右)與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左)一同參觀「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
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委高涌誠指出,「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為國際公約裡的第18、19條,無論是言語、出版,或者今日特展所展出的電影,都是極其重要的。他並引用前大法官許玉秀所言「如果沒有辦法自由的說,就沒辦法自由的想」,指出「威權統治為何要做電影檢查,正是因為恐懼,人民會自由地想,而自由地想,就會戳破統治的謊言。」期待國家人權委員會能持續與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促轉會等共同合作,推動人權教育。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藍祖蔚則強調,本次的展覽重點在於「修剪」,通過珍貴的檔案文件,我們能夠了解過去國家勢力如何要求創作人員配合政策,所展現的「看得見的剪刀」;然而即使是在今日言論自由的臺灣,市場規則也成為「看不見的剪刀」,依舊活在我們心中。
策展人蘇致亨表示,「言論不自由所傷害的,不只是不讓我們說什麼,它更強迫我們必須說什麼、不得不看什麼,而沒有說不的權利。」審查制度最深遠的影響除了造成電影人的自我縮限,也限縮了對於電影市場的想像,這份「言論不自由」來自揣摩上意的自我審查,也來自已然受限的想像,而審查制度也沒有在解嚴後直接消失。藉由本次展覽,策展人蘇致亨期待能擴大對於言論自由的想像,用新的視角喚起社會重新思考轉型正義課題,文化領域是否仍留有威權遺緒?什麼是基於民主價值和言論自由不容退守的底線?過去的政治體制如何影響如今習以為見的日常生活?
|
「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開幕大合照。(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
本次特展與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合作,除了展示珍貴電影劇照外,更是首次透過上百卷電影片檢查申請書,全面檢視電影檢查制度的「眉角」,讓觀眾瞭解政治如何伸手進入電影產業,後續亦將辦理6場推廣活動,歡迎各界蒞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