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台北高雄3地連線第7屆中華文化論壇召開 賡續推動兩岸藝文影視及串流新媒體合作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1/12/24 下午 05:56:05 / 文化藝術
儘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內外部環境影響,兩岸的民間交流處於低盪,不過在諸多熱心的藝文影視產業人士積極奔走串連下,今年邁入第7屆的中華文化論壇終於在近日順利舉辦。今年議題範圍涵蓋文物、書畫、影視到虛擬實境、元宇宙,充分呼應當今跨域整合的潮流。台北場與會人士並倡議,兩岸可以針對文史合作、美術合作及影視合作3個層面簽訂框架協議,進一步深化兩岸間的文化交流。
|
中華文化論壇北場與會人員,自左至右為張家獻、江明賢、馮明珠、李斌、林章湖與顏聖儀。(精實文創提供) |
此次中華文化論壇由北京大學主辦,財團法人國學文化藝術基金會協辦,採取線上結合線下的「雲會議」方式,在北京、台北、高雄3地設立分會場,再透過視訊會議系統進行3地連線。其中台北場於寶吉祥集團總部召開,主席由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出任,主持人為前新北市文化局局長李斌,另外還有臺灣美術院院長江明賢等人出席。台北藝術大學藝術學院前院長林章湖也於台北會場現場以篆書揮毫,祝福中華文化論壇圓滿成功。
馮明珠表示,寶吉祥顏總裁致力推廣中華文史教育志業,而她目前執行的工作與「中華文化論壇」的宗旨完全扣合,針對常被故意曲解的清代台灣史課題,她結合了中國藝術史研究的學者專家,以台北故宮典藏為基石,向喜歡傳統藝術的台灣民眾分享歷朝歷代保留下來的中華文物,講述它們的精彩故事和美學、藝術、工藝等非凡成就。
台北場協辦方國學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張家獻倡議,中華文化論壇經過7年來耕耘已經累積一定能量,應該仿效海峽論壇模式,由兩岸與會代表共同簽署框架協議,他建議可以朝3大區塊來優先啟動,分別是文史合作、美術合作及影視合作。
|
中華文化論壇台北會場與會貴賓合影。 (精實文創提供) |
張家獻指出,當前台灣由於文化政策上刻意去中國化,有些文史已經不在,他建議往後文化論壇舉辦期間,可額外在各大學推出文史講座,延長論壇時間,並開放兩岸民眾透過綫上方式聆聽參與。再者,兩岸其實有不少文史協會,例如寶吉祥文史研究院,也可與大陸方研究機構進行項目合作,深化交流。
他認為,台灣美術院的院士皆是當代最具代表的藝術家,有水墨、油畫、理論名家,如果在文化論壇期間能與國家畫院進行聯展,讓展覽開幕式與論壇同步登場,並成為常態性的活動,相信對增加文化論壇的能見度及影響面都會有有很大幫助。
至於影視合作,張家獻認為,惠台31條已明確指出兩岸可以進行影視合作,而影視內容最能撼動人心引起共鳴,像是早期的《八千里路雲和月》,台海兩岸人文差異,觸動台灣外省老兵思鄉情結。影音串流已成現代主流媒體,加上後疫情時代的影響,「影像」是最佳傳播媒介,也是影響兩岸年輕人思維最迅速的途徑。
本屆中華文化論壇主題為「弘揚中華文明,建設文化強國」,兩岸專家學者以視頻連接、分會場參與、提前錄製視頻、提交論文等多種形式參與。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思想界、學術界、教育界、文化藝術界、新聞界150餘位專家學者分別以多種形式參加,論壇共收到論文70餘篇。與會的台灣美術院院長江明賢就他的觀察,提出目前兩岸美術現況與往後的發展的觀點。
|
第7屆中華文化論壇透過採用雲會議方式,在北京台北高雄3地連線舉辦。(精實文創提供) |
臺灣資深影視導演鄭東樹和台北市松山社區大學副校長黃心慈,認為文化交流最容易產生交互影響,過往兩岸交流都在強調「求同存異」,這樣的交流方式略顯消極。應該更積極的以「化異求同」為方向進行交流。舉例來說,戲劇內容談到民生,人民追求脱貧時,堅持在困難中,展現光明希望就是很好的求同題材。在化解不同的民主歧見中,製造戲劇衝突並激起火花與高潮,最後經過雙方努力找到共同的解方,都是促進彼此了解,進一步化異,達到求同而寓教於樂的可行方向。
中華文化論壇至今舉辦第7屆,已成為兩岸交流重要平台,集結許多跨領域產業專業人士,涵蓋藝術、文化、電影、電視、數位內容等,共同為弘揚中華文化竭盡一份心力,與會人士均認為,兩岸文化交流不能中斷,眾人莫不期盼來年春暖花開,兩岸攜手合作,緊密結合,共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