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繪台北文學藍圖 101位文化人共同催生"台北文學館"未來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2/6/27 下午 06:52:58 / 經史子集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文化基金會主辦,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策畫執行,「共繪台北文學藍圖─百位文化人的城事提案」活動,自今(27)日起於張榮發基金會大樓地下2樓正式展開。本活動連續5天,每日兩場、每場10人(以上),共計10場次,以101位文化人與會之形式,一同談論「台北文學館之想像與實踐」,展開文學思辨與交鋒。以此為「台北文學館」之倡議、催生,並作為未來台北文學館經營方向之參考。
|
自左至右為鍾永豐、廖咸浩、封德屏、郝明義、陳芳明、黃碧端、王榮文、廖玉蕙、單德興、張曼娟、許悔之。(文訊雜誌社提供) |
《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表示,欣喜於台北文學館歷經20多年終於露出曙光,這10年以來也感受到文化意識的覺醒與成形,此次能以民間單位身分提供資源,雖然尚在籌備期,但欣見有官、民合作的新面貌。活動起跑致詞中,封德屏更提及已故作家李渝,其10年前於中時副刊發表的〈為文訊著急〉寫道,文訊作為作家與讀者間的橋梁身分,並有感於文化覺識的困難;然而她回首10年前確實相當艱難,但近年來台灣已經越來越進步,並特別感謝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北市文化局的同行。
首場活動,10位文化人分別由不同角度切入自身對於台北文學館的想像。臺北藝術大學主任秘書鍾永豐,自先前於台北市文化局的經驗出發,開啟對文化事務的警覺,認為文學館應是台北市藝文場館的最後一塊拼圖;《大塊出版社》董事長郝明義則強調「跨域」推廣,期待文字與圖像創作結合的可能性;遠流出版董事長王榮文以柏林經驗、日本武雄市與蔦屋書店合作為鏡,冀望台北文學館能成為作家、譯者、漫畫家與繪者之家;作家張曼娟則回望閱讀風氣鼎盛的八○年代,提出辦理特展,召喚四、五、六年級生的想像;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陳芳明也感慨自己從九○年代的黑名單身分回台,用個人命運測試台灣文學發展,認為台北文學館「雖遲但到」;中華民國國際筆會前會長黃碧端,則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2004年推出的文學之城」(City of Literature)提出展望,再以個人生命史講述對文學的熱切想望;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單德興更提出台北作為國際城市,應以「屬地主義」概念涵蓋不同語言、地區的創作,將台北置於世界的位置大大點出;作家廖玉蕙則認為文學館有如「綠地」,從來不嫌多,並提出「館藏最豐富、活動力最強、作家與讀者感受最溫暖」的三最文學館想像;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以「為了散落的星曲、為了流浪的時間」,講述文學館應是將作家與讀者匯聚的場所,並認為將來文學館的空間與位置必須慎重考量;活動主持人、作家許悔之則一一總結前面9位文化人提案,認為台北文學館除了是城市的光榮與認同,也是喚醒社會永不放棄的希望。
|
活動首日堆砌而成的簽名磚瓦。(文訊雜誌社提供) |
這項活動自6月27日至7月1日展開的「共繪台北文學藍圖─百位文化人的城事提案」活動,將請每位參與文化人以短講形式,以言語描繪殊異風采的台北文學館想像與實踐可能,透過不同代表方,如作家、出版人、學者的意見交換與交流,期待開展對於台北文學的思辨、館舍建立的策略等多元思考。
|
來自台灣與海外各地華文作家的台北文學館籌備處祝福牆。(文訊雜誌社攝影) |
此外,相對於既有的各地文學館,台北文學館將不只是「地方文學館」,更可成為「國際城市」間不同文化交流、薈萃的文學館。因此活動邀請名單更擴及香港文化人,如陳國球、鄧小樺、廖偉棠等;馬華文學作家與研究者,如李有成、張貴興等。前者能以倡議香港文學生活館之例提出有力建議;後者更能以留學台北經驗、台灣出版的影響力,延伸出台北作為文化城市的軟實力。冀望以此彰顯,台北文學館將會是屬於國際級規格的城市文學館。
在每位文化人短講結束之際,會將簽有姓名的紅磚接力安放,象徵百位文化人對文學的傳承與對台北文學館的期待,也寓意著眾人齊心協力「為台北文學找一個家」。在7月1日最後一場活動完成時,計有101位文化人簽名的紅磚堆砌,也正宣示著台北文學的家之成形。每日活動也歡迎民眾與各方文化人士一同共襄盛舉,更多活動資訊內容,亦請鎖定
文訊粉絲專頁、
活動報名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