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新曙光 臺北榮總核醫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重要里程碑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2/7/19 下午 05:46:12 / 醫療保健
相較於肝癌、肺癌等,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較不常見的癌症,因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罹患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過世,才為社會大眾所注意。過去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除了體抑素、口服標靶藥物的選擇以外只有傳統的化療,但療效不佳,可使用的治療藥物並不多。
|
PRRT治療情況。(臺北榮總提供) |
臺北榮總核醫部姚珊汎醫師與新陳代謝科林亮羽醫師、腫瘤內科陳明晃醫師、一般外科王心儀醫師及放射線科李潤川醫師跨團隊合作,共同為癌末神經內分泌瘤病人執行最新PRRT療法(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為術後復發、多處轉移或其他療效不彰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緩解症狀、停止或延緩腫瘤進展和提高總生存率的新選擇,不僅嘉惠病人,更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重要里程碑。
姚珊汎指出,根據至2015年台灣國家衛研究院統計資料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為每十萬分之三點一六二(3.162/100,000)人,男性發生率為每十萬分之三點六一二(3.612/100,000),女性發生率為每十萬分之二點七四八(2.748/100,000),好發於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族群,多數出現在胰臟或小腸等腸胃道器官,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的其他部份,如肺臟、胃部、結直腸等。這種腫瘤初期可能沒有症狀或是非常輕微、無特異性,通常被當作一般病痛,等到發現時已經發生轉移或出現癌症症狀,往往為時已晚。如能早期發現,手術切除是有效的方法,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等亦各自有其應用的地方;不過,對於此類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總有其限制,尤其對於已經散在多處轉移的病人,完整治療十分困難。
|
PRRT標靶放射性核素治療示意圖。(臺北榮總提供) |
近年來,PRRT療法受到相當的矚目。姚珊汎表示,在大多數神經內分泌腫瘤細胞表面有一種「生長抑素受體」,我們可以將這個受體想像成為一個捕手手套,正常情形下捕手會接住投手投出來的球;所謂PRRT治療,就是將帶有微量放射性的元素,如鎦-177,連結在能與此受體結合的標的物上面,當手套接住這種帶有放射線的球的時候,就會將放射性藥物導入腫瘤組織內,局部釋放高能量的β射線,有效殺滅腫瘤細胞,又能精準避免對人體其他組織器官造成傷害。
PRRT在歐洲已有超過20年以上的研究與發展,201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PRRT的第三期試驗的總結報告,其中指出: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患在接受PRRT治療下,其3年存活率可達80%,而此同時對照組存活率也因只存活50%而停止試驗。依此試驗結果歐洲藥品管理局(EMA)通過鎦-177 PRRT(®Lutathera)的使用,並於同年9月核准於歐盟上市使用,接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於2018年通過此藥物的使用,臺灣則於2021年4月核准上市。
神經內分泌腫瘤支持團體病友會會長周芳庭表示,臺灣以聞名全球的健保自豪,許多癌症新藥的引入亦幫助臺灣病人有效延長生命以及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在臺灣未有PRRT治療方式可選擇時,曾有經濟許可的病人,為了生存,到國外進行PRRT治療,但海外醫療費用之龐大和花費的時間,箇中辛苦非外人可體會。PRRT治療的引進,將減輕我國病人跨海求醫的困境,肯定臺北榮總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人需求所做的努力與付出。
|
PRRT病友衛教活動。(臺北榮總提供) |
臺北榮總秉持視病猶親、追求卓越的核心價值,引進PRRT治療嘉惠此類患者在手術後復發、多處轉移、或其他治療效果不彰的情形下帶來一線曙光,並與臺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關懷協會合作共同支持病友對抗疾病的身心靈健康,PRRT治療不僅是對病人的幫助,亦是醫界治療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