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畫就是礦工日記" 國美館"做工的人:洪瑞麟作品與礦工身影"文化部藝廊展出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2/9/28 下午 05:54:58 / 文化藝術
為紀念前輩藝術家洪瑞麟110歲冥誕,以及彰顯其於臺灣美術史的貢獻與重要性,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今(28)日起於文化部一樓藝廊推出「做工的人:洪瑞麟作品與礦工身影」,展覽精神延續自今年5月於國美館推出之「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集結洪瑞麟與國美館典藏中有關「勞動者」主題之作品,此次於文化部藝廊的展覽則聚焦精選洪瑞麟「礦工」主題速寫與油畫作品共31件,製作依原作比例放大20%複製品展出。
|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介紹「做工的人:洪瑞麟作品與礦工身影」展覽。(文化部提供) |
舉行展覽開幕式,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策展人林曉瑜、洪瑞麟在臺家族代表洪柏信與張芳錱、猴硐礦工文史館退休礦工周朝南與柯茂琳、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呂雲麟紀念美術館長呂學偉、北美館「掘光而行」展覽策展人白雪蘭等出席與會。
國美館長廖仁義表示,洪瑞麟是一位臺灣美術史上的重要藝術家,他的故居位於大稻埕,「我家就住在他的故居附近,常常會經過洪瑞麟先生紅色的房子,也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作為一位美術史研究者,我對洪瑞麟的研究下了很大心力。」廖仁義提及,洪瑞麟關注勞動者的主題作品,與他的成長歷程有關,洪瑞麟並不是礦工子弟,他的父親是為茶行作帳的人,兒時進入日人設立具有人道主義色彩的稻江義塾接受教育,接觸到杜米埃、米勒等描繪勞動者的作品,爾後赴日本的帝國美術學校就讀,期間創作呈顯與日本貧民窟等主題相關的作品。1938年回到臺灣,在倪獎懷經營的瑞芳煤礦工作,刻畫礦工的勞動者身影。「他的作品有時會混合汗水與顏料,我們可以說他的作品是『用汗水畫出來的繪畫』。」
|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右)與國美館館長廖仁義參觀「做工的人:洪瑞麟作品與礦工身影」展覽。(文化部提供) |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代表部長李永得感謝洪瑞麟先生家屬,慷慨捐贈將近1,500幅畫作予文化部,以及洪瑞麟在天之靈對整個文化界的貢獻。李連權表示,臺灣在1950年代有三大產業,包括礦業、鹽業、糖業,不僅影響臺灣風土人情,也影響臺灣地形地貌。洪瑞麟先生是描繪礦工的先行者,將礦工掘光而行的身影記錄下來,描繪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世界,他「不只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人道主義者」。此次特展是文化部藝廊在疫情之後與國美館合作的首檔展覽,期盼邀請鄰近的居民與學子一同欣賞。
洪瑞麟長子洪鈞雄人在美國,以預錄影片分享父親洪瑞麟創作的想法,「我爸爸一輩子非常尊敬礦工,對他們的社會貢獻感激不已。」洪鈞雄說,洪瑞麟對泰戈爾詩集中描述勞動者的文字特別感動,如果人們想接近或讚美上帝,脫下華麗的外衣和工人一起勞動流汗,則可以接近上帝,因為這些人就是上帝、天使。
策展人林曉瑜透露,有別於5月在國美館的「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展覽,此次在文化部藝廊主要精選洪瑞麟個人1950年代及1971年的素描,並且與礦工老照片共同展出,藉由作品與照片二者的對照,體現洪瑞麟如何觀察及描繪礦工的勞動情形。
|
「做工的人:洪瑞麟作品與礦工身影」開幕合照。(文化部提供) |
洪瑞麟1912年出生於大稻埕,是臺灣美術史上第一代畫家,他的一生與創作幾乎都離不開「礦工」,因此獲得「礦工畫家」、「人道主義畫家」之美譽。他曾在礦場工作逾30年,實際與礦工一同進入幽暗、悶熱的礦坑參與勞動,自認將礦工神聖的工作表現在畫中,正是藝術賦予他的使命,也因此他的畫作就是「礦工日記」。洪瑞麟也曾自述「十七歲時,畫的第一幅油畫就是揮汗如雨的農夫,而到退休前的最後一幅畫,依然還是滿身泥垢的煤礦工人。」由此可見洪瑞麟與礦工深厚的情感連結。
「做工的人:洪瑞麟作品與礦工身影」展期至明(2023)年2月19日。相關活動訊息請留意
國美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