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藝術很有事"8月聚焦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 重新認識人與環境的依存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報導
2023/8/10 下午 01:11:33 / 電視螢幕
全球面對極端氣候的議題,藝術能做些什麼?公視旗艦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連續兩週聚焦〈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上集〈獵人溯源〉,下集〈農人帶路〉,製作團隊隨著總策展人龔卓軍領軍的《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策展團隊,重回歷經3年踏查的現場,以鏡頭紀錄下2021年歷經枯水期的曾文溪流河畔,與展出藝術作品相呼應,提醒民眾省思環境與人類的依存關係。
|
公視《藝術很有事》總策展人龔卓軍領軍《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策展團隊從事環境藝術行動,期盼有一天能夠實現流域共同體、河川法人化的夢想。(公共電視提供) |
台灣第4大河流曾文溪,長達138公里,流經阿里山鄒族部落、曾文水庫、嘉南田圳、台南七股潟湖沙洲。2021年百年大旱,曾文水庫蓄水量不到4%,出海口的台江內海,正面臨幾個河口三角洲日漸流失,潟湖陸化的問題,而莫拉克風災帶來豪雨,造成嚴重的土石流,掩埋地現已成土石礫堆,植物仍無法生長。
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環境藝術行動《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策展團隊以3年時間長期蹲點曾文溪上中下游,上游由鄒族獵人帶路,中游由農民帶路,下游由漁人帶路,最後以不同藝術形式共同書寫一條河流,整合不同流域的人文故事與歷史記憶。
龔卓軍表示,「環境藝術行動是生態藝術很重要的一種狀態,是世界潮流,也是趨勢。」「透過大地藝術季,我們重新去接觸、行走曾文溪流域的土地,重新轉化在土地上的採集、觀察,維護生態上的萬物,重新用溪水去連結各式各樣的群體…,希望把一個新的價值推出來。期盼有一天能夠實現流域共同體、河川法人化的夢想。」
〈獵人溯源─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之1〉回溯2020年起,龔卓軍帶著策展團隊,跟著鄒族獵人安孝明至曾文溪上游進行數十次踏查,發現這條生態豐饒又有文化底蘊的河流,因為人為因素被劇烈改變面貌,進而啟動相關藝術創作行動,完成「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
策展人陳冠彰表示,當初接下「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策展,就是探查時被安孝明長老分享獵人與動物、萬物對話的精彩故事所吸引,於是一次次上山,來回阿里山、茶山、達邦部落至少八十多次以上,邊穿梭於山林間,邊學習獵人與大自然相處的智慧。安孝明分享鄒族獵人對大自然的觀念是:「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人走入必須遵照它的規則,走路猶如獵物靜悄悄的,才有機會與獵物相遇。」而且,獵人必須要先保護這個環境,適合更多生物生長,所以,觀察生態、整理環境與林務亦是獵人的重要責任。
2022年秋季,《藝術很有事》製作團隊隨著龔卓軍、陳冠彰、安孝明與攝影家陳伯義、張景泓等,親眼見到曾文溪上游蓋了許多攔沙壩,蘊育魚蝦的深潭已不復見,溪水只見細流,最令人驚訝的是,人類對抗自然所蓋的福山壩卻被大自然反撲,超越人類想像,巨大的福山壩被曾文溪水切穿,猶如打掉門牙的缺口,身為水利工程師的攝影家陳伯義難忘當年首見此景的震撼 ,於是創作《地質紀念碑》來弔唁被破壞的自然環境。
〈農人帶路─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之2〉,則紀錄2021年大旱,策展團隊來到曾文溪中游時,嘉南平原許多農夫被迫休耕,返鄉的青農們貸款買大型機械農具後,卻面臨無田可耕的困境,農田地景正逐漸改變中…,也從中發現,原來曾文溪中下游的農民和河流的關係如此緊密。
「農計畫」策展人吳克威和蔡郁柔,年僅20多歲,正在就讀成大研究所,他們以雜誌的方式來紀錄官田人與土地的關係,策畫《土地想像測量計畫》。接著他們在台南官田租了一塊共耕田,和共耕夥伴一起種植稻米和菱角,準備長期實驗尋找極端氣候下,農業缺水問題的解決方法。
他們並沿襲老一輩農人感謝土地的民俗信仰,於中秋節前夕祭拜土地,把土地公拐插在田頭,來感謝土地公這一年來保佑大家的收成,蔡郁柔說:「這代表的是傳承,人與土地長久以來所培養出的信任關係。」
|
自左至右為「農計畫」策展人蔡郁柔、吳克威與龔卓軍。(公共電視提供) |
另外,在曾文溪河畔另一頭,一群藝術家也走進田野,採集曾文溪旁野生植物,做成一道道美味料理,與當地居民和媽媽們交流關於食物的記憶。在曾文溪的下游,則由長年拍攝《台灣水沒》的攝影家楊順發,帶著大家實地踏查因上游砂石被攔截,導致七股海岸線退縮的景象。
8月份《藝術很有事》youtube頻道連續兩週上架〈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上下集,〈獵人溯源─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之1〉已上架,本週五(8/11)晚上8點上架〈農人帶路─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之2〉,期待喚起民眾對於人與環境的重視。更多詳情可上公視
《藝術很有事》臉書粉絲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