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屆"流浪者計畫"7位獎助金名單出爐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報導
2023/9/15 下午 06:29:09 / 文化藝術
疫情的隔離,讓年輕人被剝奪了3年青春,在智榮基金會及各界朋友的支持下,雲門「流浪者計劃」今年把參與者年齡相應調整為18-30歲,吸引近200位年輕人報名。經過李桐豪、林懷民、洪凱西、黃麗群、謝旺霖及龔書章等人組成的評審團面試後,7位申請人獲得獎助:表演藝術類的莊勝凱、林品碩以及蘇凌,文學創作領域的鄭琬融,從事多媒體及跨領域創作的張子恩、張君慈與林子竣。他們將獲得旅行生活費與機票等計畫獎助金,於明年初展開兩個月以上的亞洲貧窮旅行。
計畫發起人林懷民說,疫情後亞洲各國的變化應該會帶給流浪者更多的刺激。他特別感謝支持計畫多年的施振榮夫婦,「沒有他們,就沒有流浪者。」
7位獲獎助者分別來自不同領域的工作者,藝術工作者莊勝凱計畫前往日本多個城市的次文化演出場域,透過接觸日本的噪音藝術、電子聲響藝術等,理解更多對於聲音的表達方式與聲響聆聽,觀察與探索何謂「表達」,重新檢視對於既定事物的不同表達方式,期望透過這些過程重新看待自身內心狀態。並計劃回國後將這段歷程作為創作養分,交織出東洋電子音樂的特殊脈絡
專職舞者林品碩在任職於國內外舞團期間,藉由聆聽異地故事進行創作。此次計劃將在年底離開雲門舞集正職舞者後,帶著對生命的渴望及對於未知土地的好奇前往尼泊爾流浪,與當地人一起生活,觀察當地人如何在艱難的地形中生存、尼泊爾土地如何孕育出豐富的宗教與文化。同時規劃流浪結束後將這趟旅程的收穫轉化,前往維也納 「ImPulsTanz 國際舞蹈節」發表作品,作為一種經驗的反芻和呈現。
身兼表演工作者與作家的蘇凌,過去在劇團四處巡演之餘,以文字記錄地方市場百態與長者的手路菜,出版《菜場搜神記》,入圍2022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獎。流浪計畫以近三個月的時間,造訪印度北中南東西各區,由吃食看地方常民風情,並在其中找出十五位不同年齡、身份、國籍的當地居民,和他們一起上菜市場、回家做飯,描繪其市場與家之間的路徑,一起完成一趟飲食旅程。最終目標放在回臺後的延續計畫,讓更多人意識到這些看似隱微,卻足以撐起整個社會的小事。
詩人作家鄭琬融為台灣文學基地2022年秋季駐村作家,因為關注火山所帶來的富饒與危險,計畫前往日本阿蘇火山一窺島民們與火山的共存方式。從地景探索與對比、查訪當地農業發展與溫泉歷史,到朝聖當地火山之神——「阿蘇山之神」,深入探討人類自古以何種心情供奉、信仰一座火山。預計將此段流浪火山經歷構思成詩集、散文,以及一部以火山為題的短篇小說。
藝術工作者張子恩過去以不同媒材裝置對空間做細膩而宏觀的提問,獲得2021年《台灣當代一年展》評審團獎。十三歲時踏足印度的貧民窟、教會、安置機構、鄉村學校從事社會服務。這次計畫從德蘭拉薩、列城、馬納利,三個高海拔的城市,在山陵與神殿的環照下,以攝影和寫生紀錄旅程,作一場對「形象」的朝拜,跟當地的人、物、地一起共構生活,映照出自我的模樣,計劃回國後以此為題創作不同形式的作品分享。
多媒體工作者張君慈專長聲音的想像及辨識,著迷於探討聲音記憶的脆弱與綿長,甫獲2022全球年度聲音獎(Sound of the Year Awards)決選認可。此次計畫沿著日本沿海城市尋找近年海底火山噴發後的大量浮石,藉由探索浮石的移動過程,期待自己能夠「像石頭一樣聆聽」,以日誌記錄每日收穫及反思,同時觀察文字記下的聲音隨著回憶自我繁衍的過程,計畫於回國後書寫出版。
影像工作者林子竣5年前創立自媒體頻道,頻道訂閱人數接近25萬人,希望透過鏡頭傳達值得被關注的議題與故事。五年間走訪不同國家與城市,紀錄當下發生的所有故事,至今累積上百部公益及社會議題相關影片,觀看人次更超過 1400 萬。這次計畫藉由蒙古女性的親身經歷、當地風俗產業的盛行、家庭背景的影響,以及社會環境的壓力,深入探討在蒙古生長的女性所面臨的現況與挑戰,將這些故事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
雲門特別感謝智榮基金會及各界持續支持「流浪者計畫」,資助流浪者勇敢築夢,更多流浪者故事,請見
「流浪者計畫」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