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青銀共創"攜手樂齡族群與青年 以創作翻轉世代想像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5/8/31 下午 05:10:12 / 文化藝術
當物件成為對話的起點,年齡差異不再是隔閡,而是彼此靠近的橋樑。國家兩廳院持續以藝術回應社會議題,今(2025)年樂齡計畫中的「青銀共創」系列,首度走進劇場後台—佈景製作室,邀請來自18至35歲及55歲以上的青銀世代共創「人生道具盒」,4週課程以記憶為材料,從汲取靈感、建構敘事、到設計製作,過程中青銀世代互相分享故事也交換觀點,將物件共創翻新為故事容器,透過藝術的力量,不僅活化感官與心智,更打開跨世代的對話管道,讓年輕人與長者在創作中重新理解彼此、靠近彼此。另外,「青銀有約:秋天思辨版」將於11月登場,9月8日起開放報名。藝術家王宇光與陳韻文將帶領青年與樂齡共同探討價值觀與世代溝通,透過表演藝術進行深度對話。
 |
「青銀有約」邀請青銀夥伴在劇場中相遇,於上半年已結合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演出展開三場跨世代體驗活動,讓對話從劇場延伸至日常。「青銀有約:秋天思辨版」將於9月8日兩廳院官網開放報名。(國家兩廳院提供) |
國家兩廳院自2021年起持續推動青銀共創計畫,期盼透過藝術介入,創造跨世代合作與文化參與的新場景。國家兩廳院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表示,今年跳脫藝術演出的形式,以實體製作為主,結合場館工作空間與承載記憶或情感的物件,讓參與者能以更具體的共創模式,在創作中溝通彼此的生命經驗。她進一步指出:「佈景製作室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故事和歷史的場所,在這次活動也成為跨世代分享生活記憶的道具盒製作所。這些跨世代的共創不僅能打開對話,也能透過道具盒製作重塑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經驗,讓每一位參與者,都在藝術中找到靠近彼此的方式。」
「青銀共創」歷時4週,課程從拼貼、靜物觀察到分組共創逐步推進。由物件劇場藝術家曾彥婷擔任導師,以十二張字卡引導學員投票並分組,如「釋放」、「迷惘」、「選擇」、「受傷」等詞成為創作起點;有小組以「選擇」延伸討論是否踏入婚姻,將抽象詞彙化為生命片段。課程並設計讓學員先以五感觀察描述作品,再由主人揭示背後故事,避免先入為主也開啟更多傾聽。
最終,參與者攜手完成了一只只「人生道具盒」,既像小型舞台,也像人生行李箱,盛裝著記憶與交流的軌跡。透過這樣的合作,青年與長者不只是並肩參與,而是真正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在翻新與做舊的過程中,重新詮釋物件的情感與時間感。
「青銀共創」為兩廳院2025年樂齡計畫3大子計畫之一,計畫以藝術做為共融媒介,回應超高齡社會帶來的代間溝通挑戰。年度另一項子計畫「青銀有約」,今年以「有意義的參與」為主題,邀請青銀夥伴在劇場中相遇,於上半年已結合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演出展開3場跨世代體驗活動,透過如《紐約探戈三重奏》、《給你的最後一封情書》、《嗨姆雷特》等演出,引導參與者討論關係、死亡與共融,並搭配講師設計的感官與思辨互動遊戲,讓對話從劇場延伸至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