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史博館"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 科技光影重現馬白水筆下太魯閣之美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5/10/22 下午 07:15:15 / 文化藝術

 國立歷史博物館今(22)日辦理「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開幕活動,以館藏重要古物馬白水作品〈太魯閣之美〉為核心,結合沉浸式投影、新媒體技術與生成式AI互動,打造出結合藝術、科技與觀眾參與的創新展示場域,邀請民眾到訪史博館「走入畫中」,重新感受山水藝術的生命力與當代詮釋的可能性。史博館也鼓勵民眾「走出畫中」,齊心協助花蓮災後重建復甦,對大自然懷抱敬意,等待時間修復,未來以行動親訪花蓮觀光,甚或抵達新城(太魯閣)車站大廳時,且抬頭欣賞以馬白水〈太魯閣之美〉創作的窯燒玻璃公共藝術。

史博館「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由史博館館長洪世佑(右二)、藝術家馬白水之子馬永樂(右一)、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周雅菁(左二)及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處長湯千萩共同揭幕。(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長洪世佑表示,史博館獲文化部「博物館包容科技近用及開放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支持,積極投入數位典藏與科技應用,嘗試以創新方式深化觀眾與典藏作品之間的連結。展覽實踐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主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的3項子題新興科技的崛起、青年力量和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結合沉浸式投影與互動技術,將靜態畫作轉化為可「進入」的空間,觀眾不再只是藝術作品的欣賞者,也成為畫境的共同創作者,藉此拉近觀眾與藝術間的距離,展現博物館在藝術詮釋上的新能量。

 藝術家馬白水(1909-2003)之子馬永樂說,父親開創「彩墨水彩繪畫」的新篇章,以筆墨在宣紙、棉紙上創作水彩,融合中式筆墨與西式水彩顏色,嘗試不同媒材作畫。〈太魯閣之美〉是他87歲起花費兩年時光,於1999年90回顧展後由史博館典藏,除了空間性的透視、堆疊,更有音樂性,筆觸就像音符,畫作橫跨春夏秋冬與日夜變化,如同樂曲的段落,24聯幅的直幅彩墨風景畫組合成為臺灣藝術史上的樂章。

 文化部藝發司長周雅菁表示,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投入資源從典藏、研究到推廣,且藉由博物館的力量,讓更多觀眾欣賞臺灣前輩藝術家經典作品,突破傳統、運用科技藝術的方式重新詮釋,提供觀眾新的視覺與感官體驗,對臺灣藝術有更深刻的理解,建立臺灣文化認同。

 本展從馬白水筆下的山水意境出發,運用不同創新科技包括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生成式AI(Generative AI)、3D建模技術(3D Modeling)等新媒體技術,營造出4面環繞的沉浸式劇場。觀眾步入展場,彷彿進入〈太魯閣之美〉的畫境之中,隨著影像流動與音樂節奏,感受四季流動、自然生生不息。透過「畫畫上傳」的互動體驗,觀眾可親手為太魯閣的動植物著色,完成後的創作即化為光影的一部分,在沉浸劇場中創造獨一無二的展場記憶。

 本展亦結合生成式AI技術,打造「太魯閣映相」與「畫境新生」兩大互動體驗,觀眾可挑選心儀的太魯閣風景背景,由AI生成專屬風格化影像,加以列印帶走,將展場記憶化為個人收藏;且在觸控螢幕上自由揮灑創意,AI將即時回應觀眾筆觸,共同生成新的數位作品,讓藝術創作不再侷限於畫布,而成為動態、共創的過程。

史博館「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在史博館5樓展廳展出,貴賓於4樓荷悅餐廳合影。(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太魯閣之美〉總長1656公分,2015年由文化部依文資法指定為重要古物。「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透過科技呈現,提供觀者新的視覺經驗。即日起至115年3月8日在史博館5樓展廳展出,更多資訊請見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及國立歷史博物館臉書粉絲專頁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採訪:歸鴻亭 日期:2025/10/22 下午 07:15:15
關鍵字:史博館,馬白水,洪世佑,周雅菁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款步北京中國美術館 瀏覽古近現代藝術精品
文化藝術 2025/10/21 下午 10:53:12
藝術家遊居庸關 將吉光片羽印象化為永恆作品
寰宇遊蹤 2025/10/20 下午 08:16:16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