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臺灣文學獎金典獎贈獎 年度大獎得主林俊頴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5/11/16 下午 06:51:33 / 經史子集
國立臺灣文學館所主辦的「臺灣文學獎」金典獎贈獎典禮,今(16)日在臺北市立文獻館樹心會館舉行,本年度得獎及入圍者、文化部長李遠、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文學及出版等各界貴賓出席,共同見證臺灣文學豐碩的出版成果。
 |
| 2025金典獎年度大獎由林俊頴《七月爍爁》榮獲 ,文化部長李遠(左)頒贈獎座予林俊頴(右)。(國立臺灣文學館攝影) |
文化部長李遠憶起自己曾經與今年決審評審團主席陳雨航、得獎者劉克襄一起擔任評審的經驗,以此勉勵大家,雖然大家常說「入圍靠實力,得獎靠運氣」,但他認為「運氣靠努力,努力靠累積,累積靠自己」。
李遠指出,從初次擔任評審時的「沒有盟主,刺客橫行」,到第2次感覺到派系林立的「四處城堡,沒有邊界」。如今擔任部長,從去年感覺「狼煙四起,江湖大亂」,到歷經1年文化預算爭取的痛苦後,感受到「丐幫崛起,武林盛事(世)」。他藉此鼓勵所有創作者,雖然發生很多事情,但是臺灣文學及出版一定能進入到一個最高的盛世,「我們一起努力」。
臺文館長陳瑩芳表示,臺灣文學獎自2005年創辦以來持續精進,今年共吸引225件作品參賽,經初、複、決審選出金典獎得主。今年特別採「評審團主席制」組成評審團,並較往年提前公布30部入圍名單,目的增加宣傳時間及連結相關資源,讓入圍與得獎作品於11月的首屆「臺灣作家節」中同步推廣,串聯成完整的年度文學推廣計畫。文化部與文學館亦加強跨域合作,透過作家節所舉辦的國際論壇、交流活動,邀集國際譯者與出版人來臺,共同拓展作品海外能見度,得獎作品得以在第一時間曝光,提升海外授權及跨域合作的可能。今年已有得獎與入圍作品售出英、韓等語種版權,展現臺灣文學的國際潛力。文化部與文學館希望藉此打造從評選、推廣到國際連結的一條龍平臺,協助臺灣文學走向更遠。
 |
| 文化部長李遠(左6)、臺文館長陳瑩芳(左5)與「金典獎」、「蓓蕾獎」獲獎者們合影。(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
2025「金典獎年度大獎」年度大獎得主林俊頴表示,時間其實是越來越快,臺灣和世界的變化也同樣快速,書寫小說是時間給予人們最好的回饋與真理。他的初衷是一探究竟,想了解這樣的變化,「什麼珍寶會變成石頭?又有什麼東西會從石頭變成珍寶?」林俊頴感謝金典獎,讓他對時間和變化的探索與抵抗變得更有力氣。林俊頴也感謝教授王德威,還有遠在加拿大的小說家賴志穎,他是小說《七月爍爁》的第一位讀者。最後,林俊頴想謝謝他的母親及家人,雖然他們已經不在了,就像閃電(小說書名的「爍爁」即為閃電的台語)一樣消逝了,但也如同閃電一般,「能量很大,卻又很安靜。」
「金典獎」得主亦分別發表得獎感言,《反重力》黃崇凱說,透過書寫,記錄其對世界的理解和迷惑。從距離的高處、時間的遠處回看歷史,就是這種奇妙的大與小的連結的嘗試;詩集《早點睡。不要怕妳四叔》作者阿芒因赴厄瓜多參加詩歌節無法到場,由主編廖祿存代為致詞,分享她在當地以台語朗讀詩作並感動觀眾的經驗,亦強調臺灣文學的能量來自作者、讀者、出版者與評論者的共同支持;《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作者劉克襄表示,這本書是讓他願意反覆回望、每次都能看到新意的創作,也是他寫作生涯中的重要轉折;《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作者藍永翔分享,攀樹題材抽象艱深,能順利問世有賴編輯與美術團隊的想像與支持,並期盼透過自身視角,帶領更多讀者理解樹木與樹冠層的世界。
《假城鎮》作者馬翊航表示,感謝族語老師、姑姑、家族族人們。寫作者很怕重複,但也在重複中體驗到驚奇,希望與兩位母親一起體驗重複的驚奇,也如同一種回家的感受;《進烤箱的好日子》李佳穎旅居美國,由出版者自轉星球公司負責人黃俊隆代為宣讀謝詞,並將其獎項獻給母親。李佳穎說,一醒來就可以寫小說,這種感覺最快樂。這本書已經賣出16國版權,預期會有更多國家加入翻譯這本小說的行列;《槍強搶嗆》作者連明偉感謝文化部的「青年創作補助」,以及印刻願意出版這本超過30萬字的長篇小說,與其他創作者一起努力的溫暖,是他創作的動力,並以此鼓勵年輕世代的創作者。
獎勵文學新人的「蓓蕾獎」,則有2位新手作家登場。本屆蓓蕾獎特別邀請2024年蓓蕾獎得主黃璽Temu Suyan、許恩恩擔任贈獎者。《回家是一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白色恐怖與我的左派阿公》作者范容瑛說,這本書是寫給阿公與那個世代的長信,也是一段理解母親與家族記憶的書寫旅程,並向出版社、指導老師與家人致謝;《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同獲蓓蕾獎、金典獎,雙喜臨門。藍永翔表示,身為一個自然研究員,以科普的角度,透過文學書寫建立學術與生活之間的橋,也希望能鼓勵更多科學家出書,寫出不一樣的世界。
 |
| 2025臺灣文學獎「金典獎」獲獎者、評審委員、出版社代表等出席與會。(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
臺文館表示,今年共有225部作品參賽,得獎作品含括小說、散文、新詩及非虛構書寫等各種形式,題材殊異,且緊扣作者生命經驗。許多得獎者已耕耘創作多年,作品表現成熟,作者們仍持續不斷向自己挑戰,持續尋找更新穎的說故事方法,值得讀者們關注與細讀。
相關訊息將陸續公布於
臺灣文學獎官方網站與
粉絲專頁,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密切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