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試所成功研發"北蟲草"栽培新技術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3/12/24 下午 04:47:19 / 產業經濟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成功研發北蟲草栽培新技術,可縮短栽培時間、增加產量,因北蟲草具有極佳的蟲草素與其他保健成分,可供國人直接食用或製成保健產品,用途廣泛極具價值。
|
農業試驗所稻米培養出來之北蟲草子實體。(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提供) |
農試所指出,北蟲草在1932年由日本研究人員首次以米飯培養基人工栽培成功,在大陸則利用蠶蛹、米飯進行人工培養,臺灣亦進行小規模栽培。但因栽培環境、菌種保存不佳,常導致菇體污染率過高,使得出菇比例不良,產量不穩定,而使北蟲草售價居高不下。
該所改良北蟲草栽培技術,首先透過建立菌種活力測試與保存技術,維持北蟲草菌種活力;同時確立液態菌種生產與調製流程,能大量生產菌種,符合大規模栽培之需求,再透過不同時期以不同光質光源刺激,使原基形成數量增加並提早於10天內轉色,另外控制溫濕度,使其能夠突破性在60天左右生產良率95%以上,且每瓶產量可達20公克以上。
農試所說明,與冬蟲夏草同屬於麥角菌科、蟲草屬的北蟲草,又名蛹蟲草、北冬蟲夏草,主要分布在大陸北方如河北、黑龍江、吉林與遼寧等,由於冬草夏草取得困難,常有人將北蟲草替代冬蟲夏草入藥,以此菌作為滋補聖品,已有多年歷史,在大陸吉林等北方地區更以藥品經營。
北蟲草具有許多保健成分,農試所表示,其中以蟲草素(Cordycepin)最為珍貴,有核苷類抗生素,還具有甘露醣醇、麥角固醇、核苷及蟲草多醣等,為我國相當重要之藥用真菌,可直接食用或製成其他保健飲品等,提供國人健康食飲素材的另類選項,也將引領臺灣生物科技產業在北蟲草應用邁向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