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之手" 自由藝術與機械藝術融合並進的視覺饗宴
新網記者曾郁崴台北特稿
2010/7/8 下午 07:55:05 / 文化藝術
當數位科技與傳統技術碰撞在一起時,會產生出甚麼樣的火花?
 |
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左四)、策展人多明尼克.巴依尼(右二)與參展藝術家合影。(黃振文攝影) |
本月10日至17日,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所主辦的「數位之手:繪畫、素描、拍攝、數位操作」展覽,從當代數位技術及手繪技巧的兩面向,去做一場主題的發揮與延伸。曾任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及龐畢度中心文化發展部主任的策展人多明尼克‧巴依尼表示,透過原始的手繪圖像技術和現代的最新科技方式兩個元素,讓創作品呈現出藝術家的繪畫本質及在之後運用的科技媒材所表現出的藝術精神,這是此次展覽所要呈現的兩個層面。
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提及,中古世紀所發生的自由藝術與機械藝術之間的衝突戰爭,在現當代反而成了一種新趨勢。將數位與繪畫結合是對於現當代藝術的一項實踐理念。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同時也是此次展覽協同策展人林志明說明這次展覽的動機及主要理念。他說,原本的構想僅來自於觀察現今年輕藝術家不再自限於單一種創作媒材,而更為擴及至各層面的素材領域。這代表一種反省與回歸,從數位創作到回歸手作,進而結合兩者,告知了藝術不再為新媒體的「新」所侷限。另外,他也提到此次展場的布置構想,是一種探究型的展覽空間,在這空間裡有著數位狂潮與反省等的轉變過程,是針對國內現有的問題,即在藝術的實踐中所要表達的精神與意涵,作為這次展覽所要探究的議題。
 |
由左至右為台灣藝術家王俊傑、協同策展人林志明、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應邀出席記者會。(黃振文攝影) |
參展的藝術家瑪莉‧杜耶受本網訪問時表示,她是利用空間去做創作的變化。即在約寬十公尺的風景描繪上,透過人眼睛因距離遠近大小所做的調整,來重新解構出因為攝影慢速特寫鏡頭的推移下,所呈現出的視覺圖像。
「數位之手:繪畫、素描、拍攝、數位操作」邀請到台灣的姚瑞中、王俊傑、王雅惠三位藝術家和19位法國藝術家一同參與這次近200件手繪及動畫/錄像作品展。展覽分為六個階段,即「手的禮讚」、「冊頁與銀幕」、「全景─概觀」、「雲霧與波動」、「性、不安、錄影帶」、「故事與傳說」。在這六階段中貫串了同一個主軸,即觀察。藝術家描繪的同時也在拍片,拍片的過程中亦實踐了描繪,這兩項看似平行的創作媒材,卻創造出更為獨特且多元的藝術,而這最根本的核心就是探索,因此作品大部分都是一種對敘事的關注。
配合此次展覽,另外規畫兩梯次不同主題的「U15數位之手動畫工作坊」,邀請四位參展的法國藝術家,來帶領青少年學員利用最簡易的數位技術,將手繪圖像轉化成動態影像。此外多明尼克‧巴依尼亦受邀於台北進行兩場講座,有興趣的民眾亦可前往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