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廣場添竹建築"邊緣地景" 系列活動探討邊緣性
新網記者吳其祐台北特稿
2014/4/10 下午 06:32:10 / 文化藝術
2014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開放館前廣場空間,推出首屆「X-site計畫」,對外徵求設計提案,最終由探討「邊緣性」問題的《邊緣地景》勝出。相關系列活動與講座於4月12日至6月29日每周末,邀請表演藝術家、獨立樂團、當代舞團等,以跨界表演形式回應邊緣性的討論議題。
|
2014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首屆「X-site計畫」,從館前廣場空間搭建的竹建築《邊緣地景》俯瞰記者會現場。(歸鴻亭攝影) |
北美館館長黃海鳴表示,除建築裝置《邊緣地景》之外,另於北美館地下樓D區展間展出9組入圍作品,以《2014 X-site計畫入圍展:解放空間的9種想像》為名,從不同角度探討台灣及當代建築研究思潮。
《邊緣地景》由建築創作的陳宣誠、藝術家任大賢及建築師蘇富源共同完成,他們的作品探討三種「邊緣性」問題:北美館廣場之於主建築物及都市環境,在建築形狀與尺度上形成「空間的邊緣」;相較於館內正式的展覽空間,入口廣場做為「藝術場域的邊緣」;前往北美館的路上,途經快速的高架橋及花博園區綿延的自然景觀等動線,形成「身體感覺的邊緣」。
以13個月的臨時建築裝置計畫,對照北美館30多年的建築歷史及在台灣美術館發展史上重要地位,突顯其所處的邊緣性質;北美館地處臺北市區邊緣,也以其地理環境回應《邊緣地景》的特性,黃海鳴表示,兩者在建築性質及藝術象徵上表述出豐富的當代藝術意涵。
|
《邊緣地景》從不同角度探討台灣及當代建築研究思潮。(歸鴻亭攝影) |
「X-site計畫」,X隱含未知數的意義,site為基地、場所之意,並取兩者excite的發音,象徵此計畫將使北美館廣場空間,成為令人期待且振奮人心之處(exciting site)。「X-site計畫」也回應了文化局提出的城市博物館概念,希望藝術能以更多樣化的面貌與社會聯結。
透過外延至公共空間的建築藝術創作,「X-site計畫」探討都市計畫與日常生活的各種面向,運用臨時性建築裝置,看見「暫時性介入」(temporary interventions)在城市發展的作用。同時呼應關注永續經營等環保議題,鼓勵低碳減量與再利用等構築概念。
目前北美館週五全日免票參觀企畫「探索週五美術館」,以及週六「學習日」,憑學生證免票參觀,及延長開館時間至20:30等優惠,鼓勵全台民眾能多接觸及瞭解藝術帶來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