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國的邊界上" 陳界仁向北美館道別
新網記者張佳祺台北特稿
2010/8/26 下午 08:41:44 / 文化藝術
即將於8月28日至11月14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在帝國的邊界上-陳界仁》個展,勇於表達自我想法的台灣當代藝術家陳界仁,當著北美館代館長陳文玲向北美館道別。
 |
藝術家介紹自己的展場關掉電源後就像沒東西一樣。(張佳祺攝影) |
陳界仁首次在北美館舉辦個人大型編年展,預計展出1996年至2010年8件錄像作品,以及1件自2007年起陸續於各地發生的行為藝術《自我盜版-自由樂捐計畫》。
在去年以歷屆美術類最年輕得主的身分,獲得2009年國家文藝獎章「視覺藝術類」,陳界仁一直以來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此次展出他堅持以錄像的方式,因為他認為現代人越來越缺乏耐性,往往希望做一件事馬上就可以有效果,但藝術是需要時間累積的。
在舉辦過這麼多國際活動過後,「國際化」已成了人人掛在嘴邊的慣用語,甚麼是「國際化」?陳界仁表示,以前戒嚴時期,人們沒有藝術創作的自由;現在,藝術卻有了無形的排除機制,票房、人潮、媒體版面,都成了衡量藝術的方式,全都商品化了。因此,這次的展出陳界仁特別選在大多數人覺得不起眼的地下室,不做華麗的看板,沒有鮮艷的顏色,灰白色的基調代表著真實。
 |
藝術家陳界仁作品"加工廠",一位老花眼的女工正在穿線。(張佳祺攝影) |
此次個展主題《在帝國的邊界上》,希望以人民的方式去編寫自己的藝術史,從自身的經驗出發,而不是從藝術史上去學藝術,活在假自由之名,行帝國之實的社會裡而不自知。
陳界仁藉由這次的展覽向台北市立美術館道別,感慨美術館應該是要生產藝術上的知識,而不只是展出已經資本主義化、商業化所謂國際化的藝術,更應該真正培養國家藝術的人才,每個地方都應該要有自己的藝術史。
陳文玲表示,陳界仁的創作充滿批判性的思考,精確地表現對台灣社會的發展,從戒嚴、解嚴,到殖民統治,對於陳界仁善意且堅決的意見,忠言固然逆耳,但未來北美館也會重新省思展覽計畫的定位。
8月28日正式開幕,陳界仁特別邀請國立美術館的導覽人員北上進行屬於自己的社會運動,陳界仁感嘆,站在國家級美術館中擔任教育第一線的導覽人員,竟然是人力仲介公司剝削的對象,所以這次展覽的開幕不只是開幕,更是一種民眾自由的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