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小提琴大賽首獎得主台裔陳銳首次返台演出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0/10/15 下午 11:10:22 / 文化藝術
明晚的國家音樂廳,已簽約索尼被稱為馬友友及朗朗同門師弟、也是繼胡乃元之後第二位獲得的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小提琴大賽大獎首獎的台灣出生小提琴家陳銳,將與德籍指揮克里斯多夫.波彭(Christoph Poppen)帶來經典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
陳銳演奏神情專注。(歸鴻亭攝影) |
今日上午綵排,年僅21歲就已經拿下澳洲康德爾國家小提琴大賽、耶胡迪.曼紐因小提琴大賽與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小提琴大賽大獎一連串重量級冠軍的陳銳,一身輕鬆服裝,把孟德爾頌這首精緻細膩且極富感情的浪漫時期名作拉得份外甜美,雖然三個一氣呵成樂章因為搭配與NSO默契被打斷幾次,仍舊把剛好今年200歲冥誕的這位只活短短38年作曲家那種詩意與幸福感拉了出來。
德國指揮家詮釋德裔作曲家的作品,當然駕輕就熟如魚得水,而波彭也曾是獲得許多小提琴大賽首獎再轉任柏林德國交響管弦樂團、西德廣播交響管弦樂團、斯圖加特愛樂管弦樂團,與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等德國重要樂團指揮,問及波彭若是指揮法系作曲家如印象派德布西的《牧神午後》,或俄系作曲家如國民樂派雷姆斯基.考薩可夫的《天方夜譚》,會有什麼不同時,波彭表示,現在已經地球村化了,雖然每個國家的樂團有其特質,但也愈拉愈接近,如這首孟德爾頌的協奏曲,也許德國或奧地利樂團能表現出更貼近作曲家個人化的特質與韻味,但讓美國那種有很強銅管樂器為重的樂團來表現,通常會演奏得比較明亮,但現在歐洲樂團也找來許多美國演奏家,現在許多樂團已經沒有那麼大的分別,反而是「人」的因素最重要,不同的演奏者會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目前最好的樂團不是歐洲樂團,也不是美國樂團,而是最有彈性的樂團才是最好的,能夠在演出不同作曲家作品時創造出不同的聲音。
 |
德籍指揮克里斯多夫.波彭指揮NSO綵排。(歸鴻亭攝影) |
波彭進一步解釋,例如他指揮前一定先瞭解是什麼時代、什麼國家的作品,有些什麼特性,就像法國發明了香檳、香水,所以這個國家充滿了空氣感,就會要求樂團的長笛啦、豎琴啦,演奏出來的樂句要有空氣感;再如法國的音樂家演奏小提琴比較會用長弓,但俄國演奏家則喜用短弓,所以當法國樂團要演出俄國作曲家作品時,就會提醒樂手要把弓拉短一點。
由華籍演奏家演奏西方作曲家的經典作品,首次返台演出的陳銳表示,這是最受歡迎的小提琴作品之一,也是許多年輕音樂家走上專業時必需挑戰的樂曲,他認為自己已經挑戰許多國際大賽,雖然還有如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沒有參加,今後不再競爭這些比賽,要開始專心挑戰各種小提琴曲目,學習成為專業的職業演奏家。
 |
克里斯多夫.波彭(左)與陳銳(右)接受"鳳凰網"獨家專訪。(歸鴻亭攝影) |
這首孟德爾頌名作幾乎所有小提家必拉,所以坊間可以找到多不勝數的版本可以比較,而陳銳因為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因此有幸獲得史特拉瓦底里「麥克米蘭」(The Macmillan)與「哈金斯」(Huggins)兩把「金色時代」名琴三年使用權,他感念當年還沒成功得到樂壇肯定前,一直找不到有任何單位願意提供一把好琴給他使用,現在一個人有了兩大名琴,寧願把「哈金斯」歸還,讓更多比他年輕的小提琴家能使用到好琴。
至於用那一把琴較能表現他的演奏內涵,陳銳認為很難比較,就像兩部跑車,林保堅尼好還是法拉利好是見仁見智的,應該是個人的喜好來決定自己想用那把琴來演奏更有感覺。
明日的音樂會除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另一首是馬勒的《第四號交響曲》,這首樂曲融入藝術歌曲,最終樂章加入女高音的獨唱《少年的魔號》,由台灣女高音林慈音擔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