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變身莊永明港町文史講亭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0/10/17 下午 01:01:14 / 民俗古蹟
在李臨秋故居隔鄰沒幾間,就是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柑仔店,是台北唯一以雜貨店店屋背景被指定的文化資產,其後人莊永明日後將在這裡「講古」,跟大家搏感情。
 |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柑仔店今日熱鬧轉型為港町文史講亭。(歸鴻亭攝影) |
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表示,台北市有三百座古蹟建築,60%是公有,40%是私有,比古都台南還多,尤其是許多市民願意把祖先的房產保留下來列為私有古蹟,莊協發柑仔店就是在這樣背景下成立的;當然更重要的是「莊協發」是台灣文史專家莊永明自幼成長的老宅,熟識莊永明的人都知道,他只要一開口就有滔滔不絕的故事,台北是要興建城市博物館,其實莊永明就是一位活的博物館。
謝小韞說,莊協發就是大稻埕的故事,也就是台北城的故事,大稻埕昔時曾是台北的「世貿中心」,其中現今的貴德街清朝時期分為兩條街,北段的建昌街,南段的千秋街,因甲午戰爭而由日本接管,改名成港町,而古蹟的所在處即是南段的千秋街,莊協發坐落在當時最繁華的街道交口。
台北市民政局長黃呂錦茹則指出,「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柑仔店不像一般的古蹟只是提供展覽空間,但這座古蹟則是有其後人居住,過去都是捨棄舊的建築物不斷蓋大樓,這裡卻充滿心目中應追求的香格里拉的境界。
 |
莊永明(左)與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右)一起欣賞金澎演唱講古民謠。(歸鴻亭攝影) |
庶民記憶收藏最豐富的文物收藏家莊永明今日份外高興,他說,貴德街過往做為大稻埕淡水河之通商口岸及臺灣茶行發展重鎮的歷史,今後將這個當年的平常百姓柑仔店變身為「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未來他會定期在這個從小長大的古蹟建築裡講述幾十年來此地的點點滴滴。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昔日為茶葉加工店的千秋街店屋,是一個兩層樓、兩連式的建築,屬於簡約型態的磚造式街屋,二樓部份採高窗設計,外牆位置的清水磚至今仍完好保存,同時仍保留原有的陽台、天井、以及竹節式落水管等,而屋頂方面的格局完整,地基方面刻意加高構築,主要在防止淡水河淹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