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跑廁所15次 潰瘍性結腸炎惹的禍
新網記者吳其祐台北特稿
2014/5/16 下午 04:52:17 / 醫療保健
22歲王姓大學生曾在考前持續性腹痛、血便,一天跑廁所高達15次,費時兩年才找到正確醫師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經飲食調理及藥物治療,現已恢復正常生活。
|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於「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前夕,首創推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門診」。(歸鴻亭攝影) |
5月19日是「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邱正堂今日表示,好發在西方民眾身上的發炎性腸道疾病近年來在台灣盛行率攀升,過去10年罹病人口增加近11倍。而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包括腹瀉與腹痛,經常被誤診為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易發生年齡為20至40歲,患者以考生及上班族兩大族群為主。發病原因與環境壓力、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或腸內共生菌種的改變等因素有關。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凃佳宏表示,研究指出,壓力會加重腸道發炎反應,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血便、發燒等。初期症狀民眾常誤以為有血便就是痔瘡;拉肚子就聯想到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
|
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應避免牛奶、優酪乳、生菜沙拉或油炸、油煎等辛辣食物與糯米及甜辣醬等難消化及刺激性的食物。(歸鴻亭攝影)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林敬斌指出,多數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初期會至藥局購買健胃整腸藥抑制症狀,但此時未對症下藥,拖延就醫,反致使病情惡化。
發炎性腸道疾病有可能會反覆發炎發作,不只影響腸胃道,也可能影響全身器官,如眼睛發炎、皮膚紅斑、血管栓塞、骨質疏鬆及關節炎;或因長期慢性腸道發炎產生腸道狹窄、腸道阻塞、瘻管或甚至腸管破裂等併發症。
林敬斌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飲食可選擇五穀根莖類、過濾的果汁、蔬菜汁,或煮熟的低纖維蔬菜、水果等,減少腸道刺激及蠕動。若在急性發炎期,應避免牛奶、優酪乳、生菜沙拉或油炸、油煎等辛辣食物;端午節將近,糯米及甜辣醬等難消化及刺激性的食物也要避免。
|
自左至右為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常務理事邱正堂、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凃佳宏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林敬斌。(歸鴻亭攝影) |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於「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前夕,首創推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門診」,全台有22家醫療院所,至少24位專業醫師,助患者尋求專業醫師,獲得適切診斷、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的盛行率在台灣約10萬分之8.5,克隆氏症為10萬分之2.1,民國87年至99年的健保資料統計發現,罹患個案數增加近11倍之多。推估台灣每年新增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人數約800人、克隆氏症約200人。
「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門診」相關資訊,可至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網站查詢,民眾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就近尋找合適的醫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