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研發基因轉殖中型螢光觀賞魚 技術領先全球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4/6/4 下午 05:36:33 / 生態環保
台灣在2003年研發出世界唯一的小型螢光魚,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臨海研究站副研究員陳志毅與芝林企業有限公司合作,基因轉殖中大型螢光觀賞魚的技術更是領先全球。
|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臨海研究站副研究員陳志毅說明基因轉殖中大型螢光觀賞魚的技術。(歸鴻亭攝影) |
為開發創新觀賞魚,陳志毅所領導的實驗室自2010年起研發中大型螢光觀賞魚,選擇價位較低的中型魚九間菠蘿和神仙魚當作實驗對象,希望能提升附加價值,改造成價位較高的觀賞魚。他自吳郭魚的肌肉裡取出一段DNA,作為啟動一連串螢光的啟動子。啟動子扮演火車頭角色,帶領、增強螢光發光的強度,並從珊瑚體內取出螢光蛋白,將兩者嵌入九間菠蘿的基因,產出發出紅色螢光的魚,取名「粉紅公主」。他用相同方法,在珊瑚外另加上取自水母螢光蛋白的雙基因轉殖技術,生產出會發出綠色及紅色螢光的「水蜜桃公主」。
他表示,以吳郭魚為啟動子(promoters)當火車頭,採用水母(綠)及珊瑚(紅)的螢光蛋白,並配合使用跳躍子系統增加轉殖系統增加效率,目前已研發出2種魚種、5種顏色(紅、綠、粉紅等)的中型螢光觀賞魚,由於台灣轉殖技術優異,可整條魚顯示螢光,較國際僅能單點顯色,技術約領先7年。
|
陳志毅很可惜目前研究成果雖已得到國內專利及國際肯定,卻無法商品化。(歸鴻亭攝影) |
陳志毅說明,小型螢光魚的性成熟期為90天,中型螢光魚為8個月至12個月,小型魚靠光週期調控產卵,中型魚產卵則難以控制,加上小型魚基因轉殖注射時間可有30分鐘,中型魚卻要在10分鐘內完成,因此越大體型的魚要做成觀賞魚是比較困難的。
他指出,統計台灣目前可經由人工繁殖的觀賞魚已達370種以上,全球觀賞魚貿易總額約50億美元,台灣每年觀賞魚出口產值約達新台幣1億元。但雖這項技術領先全球,小型螢光魚榮登當年《Time》雜誌全世界最酷的40樣商品之一,但受限各部會對基因轉殖仍有疑慮,目前研究成果雖已得到國內專利及國際肯定,卻無法商品化,目前無法出口,僅能在國內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