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推出"媒界探勘" 觀念藝術媒體藝術當道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4/6/11 下午 05:19:19 / 文化藝術
國立台灣美術館策畫「媒界探勘」展,邀請到克羅埃西亞觀念藝術家西爾維奧•胡哲(Silvio Vujičić)的作品《雲》以及6件誕生於V2_實驗室的作品,以及荷蘭媒體藝術家馬尼克斯‧德‧奈斯(Marnix de Nijs)帶來的《爆炸視界2.0》。
 |
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介紹「媒界探勘」展。(歸鴻亭攝影) |
國美館館長黃才郎表示,該館自2012年起與荷蘭V2_動態媒體藝術中心合作國際駐棧創作計畫至今,在新媒體於當代藝術的應用上持續進行討論與交流。透過藝術家對於多種媒材的探索與實驗,以及與其他領域專家如V2_實驗室在概念及技術資源上的交流激盪,讓作品的呈現超越媒體媒材,從實物投影、擴增實境、沉浸式影像裝置等數位科技,揉合傳統顏料與自然物質,在媒界碰撞、重疊、消弭的過程中開拓出更廣泛的可能性。
曾多次獲國際設計獎項肯定的平常工作室(Commonplace Studio)展出作品《放映機》,用數位科技重新詮釋類比時代由動作與觸感介入而深植身體的情感記憶,為幾乎已經死去的媒體注入新生命,在《泡沫人生》及《雲》裡,藝術家則以科學實驗的研究精神,透過機械裝置轉譯科學現象的微物之美,並將繪畫的濃淡乾溼轉為現在式,賦予傳統顏料空間感與現時性。我們對虛擬資訊的依賴與共生,讓虛擬世界已成為現實的一個層次,作品《反轉之間》透過媒介轉換的操作消融了媒界的痕跡,《探測》的感應式互動設計更主動將觀看者與螢幕包融為一體。荷蘭重要的媒體藝術家馬尼克斯‧德‧奈斯(Marnix de Nijs)將帶來《爆炸視界2.0》,以新時代的3D美學捕捉飄忽於雲端的集體記憶,日本藝術家本田明稔(Akitoshi Honda)的《超級報紙》則將地理概念置入成為虛擬世界的參數,讓扁平的虛擬平台立體地展現出區域性文化差異的況味。
 |
「媒界探勘」參展藝術家卡洛琳.特尼斯(左)與尼克斯‧德‧奈斯(右)。(歸鴻亭攝影) |
「媒界」之間的遊走探勘,除了創造出新的視覺語彙之外,更反映出當代科技藝術創作者透過不同媒材的結合與跨領域的共同合作,擾動我們對於意識感知與視覺經驗的慣習,在科技所製造的絢爛幻影中,窺見當代科技如何改變我們觀察及再現世界的方式。
「媒界探勘」將於6月14日於數位藝術方舟開幕,6月15日下午邀請到6位參展藝術家馬尼克斯‧德‧奈斯、布蘭.史奈德(Bram Snijders)、卡洛琳.特尼斯(Carolien Teunisse)、妮奇.阿斯曼(Nicky Assmann)、本田明稔、及西爾維奧•胡哲於國美館演講廳參與座談會,親自剖析作品並與觀眾分享創作歷程及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