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寶1條街7戶栽高麗菜-太魯閣公園有機耕作之二
新網記者麻念台花蓮秀林特稿
2014/6/19 下午 09:15:09 / 生態環保
太魯閣國家公園轄區有一處西寶聚落,那裡雖沒有聽過西雅圖酋長的宣言,仍然擁有全世界大自然裡都有的清新空氣與流水。
 |
西寶有機農戶邱秀鳳的先生很感恩在高山的農耕生活。(歸鴻亭攝影) |
太管處自民國99年至102年,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西寶聚落進行產業轉型之培力計畫,慈心基金會歷時5年的努力,深入秀林西寶聚落,並包括洛韶、華祿溪及新白楊地區,當地14戶居民,已輔導13戶農民實際參與轉作、9戶通過有機驗證,面積約近10公頃農地通過有機驗證;同時也申請加入綠色保育標章驗證,以黃嘴角鴞為保育標的。
西寶聚落早在太魯閣國家公園設置前就存在,8戶耕地共20公頃,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5年來陸續說服7戶、輔導6.8公頃恢復有機耕作,成為全國首座國家公園有機農村範例。
 |
西寶農民張德輝對有機栽作讓土地變得擁有生機認為是正確的選擇。(歸鴻亭攝影) |
這個隱身在中部橫貫公路不遠的西寶,當地膩稱的「西寶1條街」,不到1分鐘可以走完,住戶張容文總是喜歡一身軍裝,講話鏗鏘有力,他回憶過取老農民很辛苦耕種都能活到很老,後來用農藥栽種,許多同輩竟不到50歲都死了,慢慢瞭解農藥的毒性,加上慈心剛好來輔導轉作有機農耕,開始逐步試作,現在高冷蔬菜、番茄都有不錯的成績。
農民張德輝在他的好幾分地裡種植高麗菜,他說,過去使用農業用化學肥料,雖然沒有蟲害,但種的菜給家畜吃都會死掉,經過慈心輔導之下,轉型成有機,土地變得生機無限;因為噴灑農藥藥性會因風吹等因素影響到隔壁農田,有些鄰居也開始轉作,目前只有西寶村落另一側還有1戶沒有改作,大家都已經成為有機農業的農戶。
另一戶白丁舒漢是太魯閣族,他指出,傳統用藥耕作的農業型態多年,因為慈心的耐心加上技術上的輔導,加上幫助建立契作產銷通路,就慢慢有信心,目前都還超量生產。
 |
西寶聚落所有的農戶一起在有機高麗菜田裡合影。(歸鴻亭攝影) |
邱秀鳳則跟先生趕著一早的陽光下田採收高麗菜,過去因為田裡有噴農藥,她們的孩子都不准到田裡來,現在改種有機,老四也在田間戲耍陪著收割,她說,「當地幫忙收購的通路叫福業,就給老四取小名叫福業,如果再生女兒,要叫慈心」。
她們夫妻很滿意目前的有機契作方式,最頭疼的是台灣獼猴成群來偷吃,不論用高網阻攔或是放龍炮,聰明的猴子就能進來,他們也只能和這些猴子一起競爭生活。
太管處解說志工林慶隆則提到,這裡有一所西寶森林小學,學生大約3、40位,全部住校;一般森林小學都是以大然為教材,而不用制式課程教學,但這裡卻管得很嚴,學生都是外地進來,周一一早進入到週五下午家長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