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版"看見台灣" 邱復生洄瀾一號計劃拍"海闊台灣"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4/10/7 下午 10:32:52 / 勵志人生
齊柏林《看見台灣》紀錄片讓活在這片土地的台灣人見到台灣的美麗,台開集團策畫「海闊台灣」環島探視海洋計畫,由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擔任計畫主持人,預計駕著帆船繞台灣一圈,拍攝海上版的《看見台灣》。
|
台開集團董事長邱復生宣佈將策畫「海闊台灣」環島探視海洋計畫,引領民眾一起從海上來看福爾摩莎。(歸鴻亭攝影) |
台開集團董事長邱復生表示,以旗下台灣創新發展公司贊助並策劃的「海闊台灣」環島探視計畫,主要引領民眾一起從海上來看福爾摩莎,重現海洋對國家的無限價值,預計在明年4、5月開始拍攝紀錄片,但因計劃內容龐大,目前無法估計拍攝完成時間。
這項「海闊台灣」計劃分為3階段,第1階段將在本月進行宜蘭到花蓮海岸的體驗探勘與進行東岸觀察活動直到屏東後壁湖,第2階段將於今年11月至明年1月舉辦講座、研討交流,第3階段則是明年3月開始台灣西岸包括澎湖長程海洋探視,正式環島拍攝。
李鴻源指出,他在政府部門任職時,發現大家都不太了解台灣的海域,一直以來國人也沒有善待台灣四周的海洋,包括九孔等水產品養殖也對於台灣的海岸線造成巨大的傷害,其實環繞台灣台灣的海域不只有可以抓小管等漁產品,事實上存有更高的生活休閒空間。
對於這項計劃,邱復生今日邀請包括中華民國帆船協會理事長與中華奧會主席的林鴻道、海洋大學研發處研發長許泰文、國立成功大學水利暨海洋工程學系教授謝正倫及台灣土木系教授李鴻源等人一起宣告啟動「海闊台灣」計劃,並邀請各電視台記者共同參加第1階段東岸探勘之旅。
|
學土木工程生態水利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擔任海上版《看見台灣》的「海闊台灣」環島探視海洋計畫主持人。(歸鴻亭攝影) |
若以新聞界的媒體人對海洋的認識與接觸的經驗,恐怕不會有任何記者比本人更清楚。台灣這個海洋國家,過去由於蔣介石和毛澤東的鬥爭,剝奪了所有在這個島嶼上生長的人民親炙海洋的機會,直到1986年才逐步開放海禁,當時非漁民想擁有船舶還是必須向已經抽籤分配到汰舊噸數卻無意新建漁船的漁民花錢購得汰舊噸數以娛樂漁船名義起造,但仍有必需母港出母港進的不合理規定,經過10多年才陸續修訂遊艇法規,得以較寬鬆方式讓民眾真正擁有私人船舶進行海上遊憩活動。
過去臺灣在勞力密集的年代,遊艇建造曾經是賺取外匯的重要製造業,許多世界級遊艇都在臺灣代工建造,那時候臺灣甚至還擁有「遊艇王國」的美譽,可惜都是替外國人造船,在那段戒嚴時代,除了漁民,臺灣人是從來沒有權利擁有自己的船舶的;但現在解禁所面臨的則是更嚴峻的海洋遊憩發展瓶頸,其實是所有瞭解海洋的實務人士心知肚明的。
臺灣雖然四面環海,但不似赤道無風帶那樣經常大海平靜無波,這裡夏天多颱風、冬季則刮著強勁東北季風,除非是經年在海上捕漁作業的漁民,一般民眾只要約四級浪一出海就大都暈船,政府推了多年的藍色公路海上遊憩活動,始終無法起色。
|
邱復生今日邀請包括中華民國帆船協會理事長與中華奧會主席的林鴻道、海洋大學研發處研發長許泰文、國立成功大學水利暨海洋工程學系教授謝正倫及台灣土木系教授李鴻源等人一起宣告啟動「海闊台灣」計劃。(歸鴻亭攝影) |
本人於1988年委託八里大舟造船廠起造一艘遊艇,進行深潛與海釣活動,當時選擇這家老字號造船廠,因為過去往來兩岸走私煙酒及其他違禁品號稱「黑金剛」的快艇都是這家船廠生產的。當時所有的海防緝私艇在海上都跑不過「黑金剛」,而船隻在海上高速飆駛,底盤及龍骨的承載力就十分重要,能跑贏緝私艇,船體結構設計的安全性應該較沒問題。後來緝私單位調度好幾艘最精良的緝私快艇四面包抄,好不容易圍堵逮到一艘,沒收後立即徵調擔任緝私任務,以其船之道還治其船之身,專門就用來對付其他的「黑金剛」。
縱使遇到出海時天候看來良好,其實海象瞬息萬變,一般民眾就算考取20噸小船駕照與4項執照,缺乏實際航海經驗仍是具有危險性的活動,例如若從碧砂港或深澳港出海,回頭望向岸邊就能見到南方不遠的雞籠山,只要雞籠山頂清晰可見,也就能望到更遠方九份的聚落,代表天氣晴朗,海況也不會太差;若是雞籠山山頭起雲罩霧,氣候很快就會變化;而夜航則更需要靠九份的點點燈火當成指標,遠比看不太清楚的燈塔要管用。
本人當時起造的42呎遊艇「鳳凰一號」,玻璃纖維的船身再裝入兩具美製Caterpillar的435匹馬力的柴油引擎,加上雷達、測深儀與自動駕駛等配備造價近千萬,在海中真如滄海一粟,在近海玩玩無妨,開到北方三島如彭佳嶼就知道浪有多大,最遠前往釣魚台抗議因不是帆船還必須加兩個大油桶多裝油才夠燃料開回來;但比起當時停泊在鼻頭角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72呎的「大鵬號」就小很多,後來他賣掉再購入中信造船175呎的大遊艇,造價超過10億,則才是真正可以越洋的大船。
|
邱復生購入的「洄瀾一號」帆船航行海上。(歸鴻亭翻製) |
從這些歷史資料說明,台開集團斥資購買德製高級帆船「洄瀾一號」今年8月亮相,邱復生最近在Facebook經常po一些從海上拍的照片,但以「洄瀾一號」的噸數要出海必須有專業帆船駕駛,登船人數也有限,進行環島動輒一週甚至十天半月,就算長途航行都是風平浪靜,除非如已逝畫家劉奇偉兒子,幹過台灣帆船協會理事長駕駛「太平公主號」無動力帆船的劉寧生那樣的玩家,否則一般民眾,包括這次要邀請的媒體記者恐怕難以全程參與。
而要拍攝「海闊台灣」紀錄片則更需要有海洋跟拍經驗的攝影師,並隨時要視天候修正出海行程,這項從海上《看見台灣》的計劃,雖然沒有齊柏林的花費多,但難度也不低,而從海上拍陸地除非特定景點大部份都是類似的海岸線,海中則除了偶爾飛掠船邊的飛魚與遨遊大洋的鯨豚,要拍出可看性高的作品更考驗製作團隊的功力,祝福邱復生的計劃實現,讓台灣的民眾跟著「海闊台灣」的鏡頭欣賞自己國家美麗的海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