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書寫"休書" 楊富閔臺南戶外寫作生活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4/10/8 下午 11:12:50 / 經史子集
政府出版品經常都是些文宣八股、政令佈達,官味十足毫無吸引力;臺南市文化局卻有心出版在地培養的年輕作家純文學性的散文,以「南瀛作家作品集」延續全臺首學文學在地命脈,不愧「鹽分地帶文學」的發揚繼承。
 |
楊富閔以《休書》寫出對臺南的年少在地印象。(歸鴻亭攝影) |
鹽分地帶文學發展在本土臺灣現代文學的里程上也佔有不可忽視的文學地位。《休書》這本由臺南市長賴清德與文化局長葉澤山分別寫序的小書,不是談古時不合理的社會法律離婚制度,作者楊富閔定義為「是休閒與退休與休耕交織的想像書」,預告他老去以前在住回最接近出生的臺南。
所以,這個年輕卻年少在文學領域小有得志口才便給的中文所博士班研究生,用《休書》寫他成長時期對臺南的印象,這股九零年代興起「在地書寫」風潮下,不管是真的心有所感還是附庸風雅,書裡府城小學生涯的點點滴滴、對母親與阿嬤的孺慕思念,以及包括年輕時對臺南縣市的一景一物與人物的記憶卻的確躍然紙上。
 |
臺南市文化局對傳承在地文藝命脈的用心值得其他縣市文化單位效法。(歸鴻亭攝影) |
從葉石濤開始,吳新榮、林芳年、郭水潭、王登山、徐清吉、莊培初、王碧蕉到戰後黃勁連、羊子喬、黃崇雄繼續著臺南鹽分地帶文學一脈,吳三連、吳豊山、杜文靖以「鹽分地帶文藝營」30年的苦心經營,到近年開始走向通俗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休書》雖還稱不上可以繼承臺南文學一脈香火,但已有些許萌起的新芽露出泥土。
這本委託遠景出版的書應該就如楊富閔自己寫的,「寫作引領我至更遼闊更無邊的荒地,我努力鋪橋造路、一磚一瓦築出我的國。」文學創作的生命就是這樣延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