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解構" 遠景推出洛夫非戀舊復古再創作詩集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4/10/11 下午 10:52:48 / 經史子集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豪劉禹錫、詩魔白居易、詩佛王維、詩狂賀知章、詩傑王勃,當代詩人洛夫重新解構這些詩人作品。
|
當代詩人洛夫今日發表最新詩集《唐詩解構》。(歸鴻亭攝影) |
以《石室之死亡》、《時間之傷》、《魔歌》與《漂木》在華文詩壇佔有重量級地位的詩人洛夫,今晚由遠景出版社出版其最新詩集《唐詩解構》,舉辦發表會。
發表會上老中青三代詩人齊聚,特別是他在1954年在左營成立《創世紀》詩刊的老友張默與接著加入的瘂弦都親臨會場,前後兩任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翁誌聰與詩人陳芳明、陳義芝、管管、林煥彰、碧果、朵思、古月,以及《文訊》社長封德屏、作家應鳳凰與作曲家錢南章等均出席。
旅居加拿大本名莫洛夫的洛夫專程返台,對這本《唐詩解構》的寫作動機,夠希望透過解構實務性的方式,讓年輕讀者對傳統詩歌美學有所認識,進而重新評估古典詩的價值。
|
洛夫希望透過《唐詩解構》解構實務性的方式,讓年輕讀者對傳統詩歌美學有所認識,進而重新評估古典詩的價值。(歸鴻亭攝影) |
洛夫指出,歷代藝術史對古典詩有不同的解讀、詮釋與評論,包括他這本解構唐詩的書,使得古典詩的藝術生命得以延續並成長。詩歌藝術的傳承有3個方式,第1個就是翻譯,但基本上不認為詩是可以翻譯的,以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oster)知名的那句話「詩一經翻譯詩意就不見了。」(Poetry is what gets in translation.)而其次是解讀,就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言氣格,言神韻,不如言境界,但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再創造,這也就是他解構唐詩再重新創作的方式,以現代詩的語言、現代生活的情境,重寫50首膾炙人口的唐詩「古詩新鑄」。
今年86歲的洛夫表示,一個人一生當中應該做一兩件有意義的事,現在一個詩人或許影響力不夠,但寫詩70年始終堅持,不放棄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不只是寫作的行為,而是有價值的創造工作。從寫詩能找出真實的自我,更能找到與外界溝通的隱密管道。
洛夫強調,創作時是從不遷就他人的,以前毛澤東時代,詩是附庸於政治的、臺灣白色的時期詩同樣也是服務政治的工具,他說,還好他的《石室之死亡》晦澀難懂,否則他那詩中充滿反戰的意識,在那個時代搞不好已經抓去關了。
|
自左上至右下為詩人張默、瘂弦、前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與臺灣文學教授陳芳明。(歸鴻亭攝影) |
早期他寫《石室之死亡》時,心裡只有20%想到讀者;寫〈漂木〉時比較務實,一半想到讀者;到了寫《唐詩解構》,他必須考慮的不只讀者,還有唐詩的原作者,因此有70%想到讀者。
洛夫說,《唐詩解構》不是戀舊,更無意復古,而是希望從舊的東西裡找到新的美;也希望能藉此書推動「唐詩復讀運動」,重新再認識古典唐詩之美;或許可以藉此書開始推動「台灣再創唐詩運動」,比方鼓勵各級學校舉辦「唐詩解構」比賽等活動。
在發表會中,瘂弦分享他與洛夫住同一個宿舍,共同以詩為友亦為敵,經常互不服氣飆詩,戰況激烈;他舉梵谷與高更飆的是畫,自己縱使不能像洛夫成為偉大的詩人,願作他偉大的朋友。
|
洛夫《唐詩解構》發表會,難得詩壇老中青冠蓋雲集。(歸鴻亭攝影) |
李瑞騰則表示,洛夫的詩可以從每首的字裡行間找到創意,這次與唐詩對話,是一種新的挑戰,而洛夫終將成為一代詩學泰斗。
陳芳明說,他讀洛夫的詩是從年輕時偏見的背叛開始,但經過許多年的人生歷煉,才瞭解沒有流浪與漂泊,踮著腳也看不到洛夫詩裡的意境,直到40歲才讀懂與其詩和解。
遠景總編輯葉麗晴透露,該書截稿時間一到,出版社便收到從洛夫從加拿大寄來的包裹,除了詩作,洛夫還一一交代章節編排、書法配置,一切井然有序。
洛夫除了感謝遠景將此書設計的莊重大方,甚至帶點豪華之氣,是他意外之喜;張默也說,遠景過去較少出版詩集,這次的《唐詩解構》是一個新的開端,希望以後多出一些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