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亞太傳統藝術節" 呈現東亞半月弧特殊文化帶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4/10/20 下午 06:16:08 / 文化藝術
「2014亞太傳統藝術節」即將於10月23日至26日在宜蘭傳藝園區登場,今年以「東亞半月弧─茶‧踏歌‧照葉林」為主題,表現半月弧內常民生活與傳統藝術。受邀表演團隊為泰國卡倫族、廣西苗侗族、韓國濟州島七摩里堂靈登巫儀(ChilmeoridangYeongdeunggut)、日本西川流傳統歌舞伎、台灣排灣族、阿美族及噶瑪蘭族等。
|
「2014亞太傳統藝術節」今年以「東亞半月弧─茶‧踏歌‧照葉林」為主題,表現半月弧內常民生活與傳統藝術。(歸鴻亭攝影) |
文化部次長李應平表示,「亞太傳統藝術節」12屆有成,即將邁入第13屆之際,主辦單位傳藝中心不僅堅持以臺灣為核心,透過藝術表現打破國界疆域,並已累積豐厚經驗,成功型塑亞太區域文化生活圈概念,且契合文化部多項國際交流策略,為文化部自2013年起推動之「翡翠計畫」的實踐加入另一個藝術面向。
|
阿美族的米食傳統食材。(歸鴻亭攝影) |
傳藝中心主任方芷絮指出,未來臺灣戲曲中心成立後,亞太傳統藝術節更將以宜蘭、臺北「雙園區」概念拓展國際視野,加上傳藝金曲獎今年首度由傳藝中心接辦,成功打造不同於流行類金曲獎的優質品牌,傳藝中心將積極串連此重要獎項的豐沛活力,結合亞太傳統藝術節的品牌經驗,進而打造全新國際音樂節的重要展演,以「兩節一獎」能量加乘的精品概念,發展為臺灣具代表性的藝術節品牌。
方芷絮說,今年藝術節期間適逢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轄下的國際區域型博物館專業委員會(ICR)在臺辦理,傳藝中心也特於藝術節期間力邀ICR近40名會員前來宜蘭傳藝園區參訪交流,透過跨域整合、國際鏈結的整體概念,延伸亞太傳統藝術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促進藝術節對外幅射的力度。
2013年起,亞太傳統藝術節即以雙年主題的精神策略,邀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吳榮順教授擔任策展人,2013年「原鄉客居:當代亞太傳統藝術的跨境與跨界」規劃4大境域主題、邀請8個亞太區域精湛團隊進行雙邊競演;2014年則以日本民族學與人類學家佐佐木高明、藤井知昭等學者在1980年代所提出的「東亞半月弧-照葉樹林文化帶」(Lucidophyllus Cultural Belt)作為本屆焦點區域範疇,並以「東亞半月弧-茶‧踏歌‧照葉林」為主題,邀請國內外7個團隊進行雙邊競演,多元呈現東亞半月弧內共同的常民生活意象與傳統藝術特徵。
|
屏東縣泰武鄉安坡排灣古謠樂團演唱複音藝術。(歸鴻亭攝影) |
吳榮順表示,這塊半月型的區域,由尼泊爾、東南亞及中國西南,東順沿著茶樹的生長,途經臺灣至濟州島,終止於日本,屬於同源文化區,擁有同樣的生活方式,也具有共通的藝術表現形式。此區域的傳統藝術,除了踏歌與歌垣的多樣性之外,更特殊的是,它以喜馬拉雅山邊境為延伸,從陸地到海島形成了一個「東亞半月弧」的特殊文化帶,其藝術型態則形成所謂「Bordering style」的游移與擺盪。因此2013、2014亞太傳統藝術接連兩年持續性議題式的策展計畫,透過文化跨境和文化共同圈的主題呈現,有計畫的讓臺灣民眾與亞太區域內之民族交融,將使這個以亞太傳統藝術為核心的藝術節,更具深刻的參與感和文化認同。
|
泰國卡倫族的豎琴稱為thana,常作為史詩、情歌、說唱音樂的伴奏樂器,它有多種定弦音高,並有數種不同的弦製,通常為七弦以上。。(歸鴻亭攝影) |
2014亞太傳統藝術節自10月23日起至26日在宜蘭傳藝園區展開,活動內容將以臺灣作為「東亞半月弧-照葉樹林文化帶」的中心樞紐之地、傳統藝術交換平台,並以原住民的傳統生活藝術(高腳屋、燒陶藝術、織繡)和傳統表演藝術(原住民踏歌和複音藝術)為核心,串連起東亞半月弧前緣的泰國卡倫族、廣西苗族與侗族,後境的韓國濟州島七摩里堂靈登巫儀、日本西川流傳統歌舞伎,以及臺灣排灣族、阿美族以及噶瑪蘭族3個族群與之呼應。除了各自拿手的踏歌、情歌對唱與複音藝術外,藝術節期間亦同步規劃高腳屋、茶文化體驗、工藝展示與互動、藝術市集等多元型式,透過藝術節的展示和演出,展現東亞半月弧文化帶共通的常民生活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