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土地自己光復 原民爭取回復傳統部落地名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4/10/24 下午 05:16:17 / 人權社會
今日是臺灣光復節,但對原住民而言,卻自認還未光復。台灣原住民部落行動聯盟等多個原民團體今日在凱道要求政府正名原民土地,不要再「復興」、「光復」、「仁愛」,讓原住民能自主以祖先流傳下來的名字稱呼自己的土地。
|
原民團體今日要求政府正名原民土地,讓原住民能自主以祖先流傳下來的名字稱呼自己的土地。(歸鴻亭攝影) |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代表Yapasuyon-
gu Akuyana表示,台灣共有55個原住民鄉鎮,從番仔、山胞到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已經超過30年,卻僅有嘉義吳鳳鄉正名阿里山鄉、高雄縣三民區正名那瑪夏區,如今記得舊名的部落耆老已逐漸離開,原民再不站出來,「歷史的名字終將被遺忘」。
Yapasuyongu表示,光復在字面解釋是「將失去的拿回來」,但對於台灣的原住民族來說,台灣光復不是回歸故土,而是再次被殖民及失去自己命名和使用土地的權力。
現今全台各地「中正路」、「中山路」等名稱,都是在黨國殖民下,便於彰顯統治權威而設立的。原動盟指出,2005年通過的《原住民族基本法》中明訂,政府應依原住民族意願,回復原住民族部落及山川傳統名稱,只要政府願意做,不會做不到,但目前不少原住民鄉鎮的地名是「復興鄉、信義鄉、仁愛鄉、光復鄉」,如果不把這些「奇怪的地名」回復,形同繼續承認被壓迫的狀態,幾乎完全剝奪了原住民對土地的記憶。
|
台灣共有55個原住民鄉鎮,正名運動已經超過30年,再不站出來「歷史的名字終將被遺忘」。(歸鴻亭攝影) |
來自桃園縣復興鄉的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亞馥誒宥說,原住民口中的地名比亞山在清朝時漢人改成角板山,半世紀前為蔣介石慶生改成復興鄉,學校改稱介壽國小,他從小就跟著去升旗,本來只覺得無聊,長大才知道,原有的領域、教育權、甚至地名都「被光復」了,到現在還沒還給族人。
新竹縣尖石鄉來的畫家林世偉(Yawi)則指出,原住民被迫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今天的行動邀請原住民立委出席,竟然沒有任何人敢站出來,令人痛心。他呼籲民眾寫下自己的傳統地名並上傳到臉書,「光復」自己的土地,爭取傳統名稱的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