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家蘇世雄"雕袖"技法獲得國家工藝成就獎
新網記者葛崇恩台北特稿
2010/11/23 下午 09:42:49 / 文化藝術
首創「雕釉」技法的蘇世雄,從事陶藝工作超過30年,今日公布「2010國家工藝成就獎」,受到評審一致的肯定。他表示,將會努力不懈繼續在陶藝作品上突破創新。
 |
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蘇世雄(左三)與文建會副主任洪慶峰(左二)、評審委員蕭瓊瑞(右二)合影。(葛崇恩攝影) |
「2010國家工藝成就獎」是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國家台灣工藝研究中心所舉辦。今年有34位資深工藝從事者報名參加,經過評審熱烈討論後,覺得蘇世雄所用的方法跟一般陶藝家有所不同,尤其以「雕釉」的技術展現在瓷器上,更能凸顯色彩鮮明且精細的紋路,也展現出工藝上的突破和創新。
蘇世雄表示,宋代就有「搔刻」的陶作技法,作法類似但顏色單調,而「雕釉」的技術,不但可以做出顏色上的變化,並且設計的圖案也可展現在陶藝作品中,但製作過程相當繁瑣,必須先將做好的模子經過800度素燒,然後再用袖藥慢慢上色,再用鐵片、砂布等工具磨出需要的色層和形式,最後經過持續1230度15個小時以上的窯燒,才能做出其成品。
他說,為了研究「雕釉」的技術,曾經失敗過無數次,難度就在於袖藥的掌握以及溫度的控制。蘇世雄指出,常常做出來的成品因不滿意而打掉重做,到現在還是常常失敗,加上工程繁瑣,所以一年大概只能做出二十幾件。
 |
國家工藝成就獎蘇世雄與妻子於作品展示區留影。(葛崇恩攝影) |
今日宣布記者會還展示蘇世雄多項作品,當中加入了以花為主題的瓷器作品。他表示,雖然當年以公費生考上師範大學美術系,但是家境貧窮就到三重專門做布料花色的染坊去工作,經過不斷的學習和磨練,有機會嘗試設計圖案而賺到當時的一千元,那時候老師一個月只有五百元,也從當中受到影響和啟發。
蘇世雄表示,當年到師大陶藝課去觀摩,就產生其濃厚的興趣,但直到1970年代才開始專注陶藝創作,成功作品有兩百件,而發明「雕釉」的技術,是從漆器方面得到靈感,並加入本身的想法。他說:「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多久,但只要活的一天將會努力做下去。」
評審委員蕭瓊瑞表示,蘇世雄的作品不但具有現代感,並且需要相當大的耐心以及專注力。他直到現在還是有在大學兼課教學,並且持續在工藝作品上精益求精,曾獲得多次和成金陶藝獎的肯定,以及無數次的個展演出,實在難能可貴。
第4屆「國家工藝成就獎」頒獎典禮,12月11日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草屯本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