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濟夫魔幻之手 指揮馬林斯基樂團演出俄系經典作品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4/12/1 下午 11:46:12 / 文化藝術
與前兩天演出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指揮楊頌斯(Mariss Jansons)頗相知,但指揮風格大有不同的俄羅斯馬林斯基交響樂團指揮瓦列里.葛濟夫(Valery Gergiev),今晚首場演出展現他極有特色的指揮技法。
|
瓦列里.葛濟夫今晚指揮俄羅斯馬林斯基交響樂團演出。(歸鴻亭攝影) |
習慣只用約10公分最短的指揮棒,葛濟夫柔若無骨的雙手宛若魔術家使出幻術般的引領樂團演奏,拉開葛令卡歌劇《魯斯蘭與盧蜜拉》序曲的樂音,細膩到難以想像的快速手勢,猶如在花叢間飛舞的鳳蝶,幾乎要把樂譜標註的所有節拍與表情符號全部展現。
整個上半場葛濟夫的指揮風格顯示出他不站指揮台,與樂手較近距離的互動,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與馬林斯基交響樂團首度和國立實驗合唱團合作鮑羅定歌劇《伊果王子》的〈韃靼舞曲〉,他的肢體語言不至於太過戲劇化的誇張,而恰如其份傳達他期盼演奏者綻放出來的力度與美感,也可以讓聆賞者感覺出來葛濟夫完全融入的神態,怪不得他不用高台,沒有如流行歌手從舞台跌落的顧忌。
|
瓦列里.葛濟夫與樂團搭配全靠他宛若魔術家的雙手。(牛耳藝術提供) |
下半場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則是另一種氛圍,一流樂團與一流指揮詮釋一流管絃樂配器的作品當然演出稱職,但總覺得缺少一點阿拉伯風的神秘感,直到安可增演的小約翰.史特勞斯《蝙蝠》序曲、《歡樂列車》波卡舞曲,則回到維也納式新年應景賀歲的作品,難以分辨俄派風情與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或遜布倫宮演奏的不同,唯一不一樣的仍是充滿幻想色彩的指揮手勢遠比祖賓‧梅塔(Zubin Mehta)、喬治‧普萊特(Georges Pretre)或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有看頭。
明晚是馬林斯基劇院這次在台灣最後一場演出,「指揮大帝葛濟夫與郎朗音樂會」將帶來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普羅高菲夫《第5號交響曲》等曲目,郎朗則演出莫札特《第17號鋼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