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人文大樓興建將在校務會議決定
新網記者葛崇恩台北特稿
2010/11/26 下午 10:07:26 / 人權社會
因應台大師生所發起於15日的「校門口」聯署抗議事件,要求台大不該把文學院的人文大樓設置在校門旁,破壞校門口的景觀,台大今日舉辦回應記者會,邀請人文大樓建築師簡雄義及反駁代表黃麗玲到場,希望藉由溝通達到共識,避免爭議繼續下去。
 |
台大於今日在行政大樓三樓邀請各方學者探討人文大樓爭議問題。(葛崇恩攝影) |
就在昨日舉辦學生與台大教授論壇,討論人文大樓興建問題,大部分的文學院老師沒有意見,但有少數文學院老師反對,而學生則提出兩項質疑,交給台大城鄉發展所教授楊麗玲代表,於今日向台大文學院空間規劃委員會召集人鄭尚書提出疑問。
楊麗玲指出,人文大樓的設置違反2009年所訂定的「台大校園規劃原則」第28條,當中提到大門口旁邊的建築物、新總圖書館和小椰林大道都必須以大門當作景觀控制軸線,而且規定高度為30公尺,但是人文大樓所興建的高度卻有40.8公尺,明顯違反原則。
鄭尚書解釋,目前規畫將把面積和高度縮小,盡量避免破壞大門口的景觀,但是一切決定必須等到校務會議討論才能定案。另外,他指出,在2009年所制定的「台大校園規劃原則」只供參考,並非決定性的原則。
 |
中文系柯慶明教授向媒體解釋人文大樓興件的重要性。(葛崇恩攝影) |
楊麗玲問到人文大樓是否能夠建在博雅教學館?曾經是台大文學院空間規劃委員會的委員柯慶明則表示,在九年前跟台大爭取在博雅校區設立人文大樓,希望解決文學院空間不足的問題,但是卻被移作其他系院使用;鄭尚書也回應,台大的每一塊地並非由學院來決定,而是由台大分配規畫給各院使用。
另外,關於人文大樓的興建空間過於開放,並且有死角,是否會影響到師生安全的問題,鄭尚書解釋,將會請保全嚴格監控,並且加裝照明設備。
建築師簡雄義也表示,將會把柱子跟柱子之間的距離縮小,並且縮小人文大樓前面的開放性空間。
鄭尚書表示,人文大樓的興建於否在於最後校務會議的決定,公投機會可能不大。楊麗玲表示,連署事件並非抗議而是達到共識,並且將會在校務會議上實際行動,提出有效率且改進的報告,目的是希望給空間最小的文學院更多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