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的意志"新書發表 紀念美麗島事件35周年
新網記者沈孟璇台北特稿
2014/12/10 下午 06:53:31 / 人權社會
1979年12月10日台灣人民首次慶祝國際人權日,當夜的高雄市發生一個重大的衝突,當時台灣社會沒有組黨的自由,因此非國民黨的組織都稱為黨外人士,組織群眾進行遊行、演講,向政府訴求民主自由,引爆警民衝突,事件過後政府大舉逮捕黨外人士,進行政治審判,這就是美麗島事件。時報出版選在35年後的今天舉辦《反抗的意志 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新書發表會,美麗島事件的參與者都應邀出席。
|
《反抗的意志 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新書發表會,美麗島事件的參與者都應邀出席。(沈孟璇攝影) |
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是繼「228事件」後讓台灣人民印象最深刻的政治事件,也是台灣民主運動史的轉捩點。前副總統呂秀蓮表示,「我們為了政治坐牢,是希望下一代不用再為了政治操煩,美麗島事件彰顯的是台灣人的精神與價值。」
曾擔任美麗島雜誌社編輯的高雄市長陳菊說,美麗島這個世代所代表的,已經告一段落,35年前的美麗島事件讓她感觸良多,如今在她從事公職的過程中,還是會回想起當時的理想,並隨時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
前副總統呂秀蓮希望下一代不用再為了政治操煩。(沈孟璇攝影) |
許信良則指出,「今年是中壢事件37週年,反抗的那個時代過去了,現在這個世代不是要反抗民主,而是要有創新的思考能力。當年美麗島事件的理想目標在1990年幾乎都實現了,而太陽花運動也使民主更深化了。」他期許未來台灣的民主能像西歐各國的社會一樣民主。
民進黨第6屆黨主席施明德致詞時認為,台灣目前面臨的大問題,包括「兩岸政策」及「權責不相符的憲政體制」等都有待改善,此外,現今社會的貧富差距、勞動者的薪水無法增加、貪腐無法被根治、藍綠惡鬥對立等問題,都是目前必須要解決的。他強調「自由是反抗者的戰利品,而不是掌權者的恩賜物」。
|
民進黨第6屆黨主席施明德強調「自由是反抗者的戰利品,而不是掌權者的恩賜物」。(沈孟璇攝影) |
陳文茜形容,當台灣陷入風雨飄搖之際,多數人選擇離開台灣,但有那麼一小群人不畏強權、不顧自己的家庭後代,即使很可能面臨死刑,但卻是「雖千萬人吾往矣」,帶給台灣最深刻的民主貢獻,讓正義降臨這塊土地。
每個時代都有追求民主、爭取自由的反抗者,從美麗島事件到太陽花運動,都在台灣民主史上記下一頁頁浪漫又激情的篇章。在施明德文化基金會歷史小組口述撰寫,時報出版的《反抗的意志 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藉由事件時間軸的敘事與珍貴影像,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這場影響台灣民主歷程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