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手遮天"揭開醫界弊病 探討醫病關係
新網記者吳其祐台北特稿
2014/12/19 下午 07:02:31 / 電影世界
法國電影《醫手遮天》(Hippocrate)藉由新手實習醫生在醫院所受到的震撼教育,帶出醫療體系的弊病,以及醫病之間的關係探討。法國導演多瑪斯黎提(Thomas Lilti)將他曾在醫院工作的經驗改編成電影,並以希臘古代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作為片名,這部片還榮獲今年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周閉幕片,獲得觀眾廣大的迴響。
|
《醫手遮天》電影劇照。(佳映娛樂提供) |
醫療體系相關的電影似乎比較少見,但是醫療相關的戲劇卻不少,例如在日劇《Code Blue》(空中急診英雄)中,也有探討到電影中類似的醫病關係。當病人的生命已所剩不多,再繼續急救或者靠機器苟延殘喘,對病人或家屬來說都是痛苦的折磨,但醫生究竟應該要遵從醫療體系所制定的SOP執行程序,還是應該站在人道的關懷角度,做出對病人與家屬最好的決定?又或者當醫生與家屬都希望別再讓病人痛苦,而做出放棄急救的決定,是否還要在家屬最煎熬的時刻,拿出冷冰冰的白紙,讓他們簽下放棄急救的同意書?
身穿白袍的醫生工作,總給人神聖不可侵犯的印象,但其實在白色巨塔裡,也有著許多無奈以及黑暗面。電影中的實習醫生因為經驗不足、器材設備出現問題,經歷了首次病人的死亡,讓他原本滿懷懸壺濟世的抱負,開始受到質疑。
醫院本該是以病人為第一優先考量,但在資本主義的浪潮下,連醫院也不得不向利益低頭,電影中醫院為了節省成本,不僅縮減人力,讓許多醫護人員超時工作,更要同時照顧多名病人;還刪減器材預算,讓病人因此錯過黃金救援時刻,或無法妥善照顧病人。
醫療體系的弊病在台灣的新聞也層出不窮,透過這部法國電影更可以看出這應該是國際性的問題,透過這部電影帶出醫療的議題,期望能喚起更多人的重視,也讓人透過電影了解醫護人員的辛苦與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