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花祭12月登場 展現原民草木共生榮景
新網記者葛崇恩台北特稿
2010/11/29 下午 10:11:26 / 花木園藝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打出「北有花博,南有花卉」的口號,於12月1日起在屏東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舉辦「森林花祭-花飛火舞的幸福家屋」活動,今天在原民會召開記者會,舉行祈福儀式。
 |
原住民委員會主委孫大川(左三),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局長鐘興華(右三)與藝術工作者吳尚洋(右一)點亮燭光。(葛崇恩攝影) |
原住民委員會主委孫大川表示,今年的花博展現原民的特色明顯不足,也被其他展示區的光芒所奪走,因此為了觀眾看到完整的原民文並且結合花卉,因而選擇在舊有的原住民文化區進行改裝,以呈現原住民與草木共生的美景。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局長鐘興華表示,這次展示20棟泰雅族、賽夏族、太魯閣族三大種族的石板屋,並以花環、花索當作主題,材料都來自於部落和台灣常見的花草木石當作元素,並且透過燈光、燭光、音樂的方式,將冷冰冰的石板屋和草屋活化起來。
鐘興華指出,這次也運用「舊及新」的文創概念,透過燈光的照射以及影像,虛擬出百步蛇的行跡蹤影,呈現原民神秘風格色彩。
設計者吳尚洋在記者會中帶來原住民文化園區的材料,於現場裝飾及講解。他表示,材料都是貼近原民日常生活有關,像是檳榔、榕樹鬚,樹材等,都有其意義和文化。
 |
吳尚洋接受媒體聯訪談設計理念。(葛崇恩攝影) |
吳尚洋指出,他有相當多原民朋友,也因為這些關係成為這次的設計者,但是花卉設計不在技術,而是必須了解原住民的文化。他舉例,菊花在漢人眼中代表喪禮,但是卻被原民認為是最高的象徵,另外「乾掉的花材」在原民的心中才是豐收的象徵。
鐘興華則表示,位於屏東縣的瑪家鄉原住民文化園區成立於民國69年,曾經舉辦過盛大的原住民傳統儀式,這次將會展現原鄉婦女的創意,以及每天早上10點半和下午3點半的歌舞表演,呈現原民動靜皆宜的才華。
記者會中,魯凱族柯梅英吟唱本族傳統歌謠,並且由在場的長官和藝術工作者點亮花環蠟燭,象徵傳統工藝跟時尚結合,點亮原鄉的新希望。
「森林花祭-花飛火舞的幸福家屋」活動自12月1日開始,為期一個月,詳情請洽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