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德文學交流計畫 "聽見那島"進而看見臺灣
新網記者黃小玲台北特稿
2015/2/5 下午 07:12:51 / 經史子集
文化部要將臺德文學交流合作計畫當成臺灣與德國永續發展的交流平臺,以「聽見那島」為主軸,用文學的形象與聲音等創意想法吸引德國讀者的目光,展現「福爾摩沙」與柏林的連結。
|
文化部為推動臺德兩國文學交流,未來3年即將薦送出訪的9位作家,開啟臺灣文學作品在歐陸翻譯出版的契機。(歸鴻亭攝影) |
長年的文學傳統造就德語在世界文學上具重要地位,為推動臺德兩國文學交流,文化部在103年6月到德國柏林文學學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簽署「臺德文學交流合作備忘錄」,宣布未來3年即將薦送出訪的9位作家,開啟臺灣文學作品在歐陸翻譯出版的契機。
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王淑芳表示,非常期待能將臺德文學交流合作計畫打造成臺灣與德國之間持續發展的交流平臺。她說,柏林圍牆倒塌前,西柏林有28年的時間是一座島嶼,深受時光淬鍊的歷史形象使得戰後西德文學的重要推手,主要成員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柏爾和鈞特葛拉斯的四七社,於島上萬湖畔推動成立柏林文學學會,樹立這座具有世界情懷的文學聖殿。
「聽見那島」主打歐洲人最嚮往的島嶼情調,以太平洋上的奇豔之島出發,展現臺灣因獨特地理位置與歷史更迭,所塑造的繽紛多元樣貌、自由人文氣息,希望讓世界聽見臺灣時有感,有畫面。歐洲人鍾情島嶼特有的情調,正可展現出臺灣的地理位置、傳統歷史及人文自由,當聽見臺灣時,內心會有感覺,腦海會有畫面。
|
自左至右為何致和、鍾文音、伊格言、李進文、賀景濱、郝譽翔。(歸鴻亭攝影) |
赴德國駐村的臺灣作家涵蓋小說、散文及新詩3類,逐年依序為鍾文音、賀景濱、郝譽翔、伊格言、巴代、李進文、藍博洲、何致和、羅毓嘉等9位,從104年至106年起,每年會邀請3位臺灣作家赴德國柏林駐村寫作1個月。作家在德國駐村期間,作品譯本從聽故事的概念出發,選符合當地出版旨趣又和作家風格相近的譯者,再引薦作家與德國文壇人士交流,透過專業參展、國際連結來接觸歐陸出版界,臺灣作家亦會出席以讀者為導向的萊比錫書展,透過作家朗讀的聲音,更鮮明展現臺灣文學與文化魅力。介紹作品中描述的臺灣自由社會、城市生活及文化觀點。返臺後,作家的經驗分享座談會,要為臺灣讀者開啟文學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