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音色由聽眾決定 指揮亞諾夫斯基來台亞洲巡演
新網記者黃小玲台北特稿
2015/3/9 下午 05:47:48 / 文化藝術
全球化的世界,經過一段時間的成果,不同人的組合,其實很難形容對音樂的感覺,傳統樂曲詮釋得如何,並非由指揮家或演奏家評判,要由聽眾來感受音色才有意義,這也是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暨首席指揮亞諾夫斯基(Marek Janowski)發自內心的感受。
 |
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暨首席指揮亞諾夫斯基(中)來台演出。(歸鴻亭攝影) |
亞洲巡演首站來到台灣,亞諾夫斯基剛抵達台灣將親自領軍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於3月10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奏,之後會陸續到韓國、日本巡迴演出。小提琴家齊瑪曼(Frank Peter Zimmermann)跟隨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來台,並受邀擔任獨奏家。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帶來的曲目包括韋伯的歌劇《奧伯龍》序曲、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出生於1939年波蘭華沙的亞諾夫斯基,學習過小提琴、鋼琴和合唱指揮。在科隆音樂院曾師事薩瓦利希,讓他有機會接觸合唱指揮與歌劇聲樂指導的工作,累積在歌劇與音樂會指揮曲目的廣度。自2002年起,亞諾夫斯基開始和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良好合作。2008年,有鑑於兩者融洽的合作與他的藝術成就,樂團邀請亞諾夫斯基擔任終身指揮。亞諾夫斯基於是在柏林找到他的工作重心。
 |
亞諾夫斯基與傳大藝術總經理周敦仁(右)攀談甚歡。(黃小玲攝影) |
亞諾夫斯基認為,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在19世紀後,比較偏重獨奏,也屬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音樂家,在音樂語言上,這是獨奏與交響樂的對話。
他回憶,大約在1994年曾到過台灣演奏法國曲目,當時下起滂沱大雨,他和樂團團員必須快速衝進音樂廳,表演結束後又得冒雨趕回飯店,這令他印象深刻,直到2011年才再次來台,這次又時隔4年才又回到台灣演奏,幸好今年沒有雨的阻礙。
來自德國的齊瑪曼生於1965年,他5歲習琴,10歲登台演奏協奏曲,得獎無數,演奏曲目從古典到當代,經常與全球樂團和指揮家合作,樂團包括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紐約愛樂、倫敦交響樂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等,指揮家包括阿巴多、楊頌斯、杜南伊、艾森巴赫等指揮家。讓他可在歐洲、美國、日本、南美洲、及澳洲等主要音樂廳及音樂節演出。
 |
亞諾夫斯基細看這次演出的節目單。(黃小玲攝影) |
傳大藝術總經理周敦仁表示,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成立於1923年,已經過90年的歷史,在指揮家亞諾夫斯基的加持下,該團和柏林愛樂並列柏林兩大頂尖樂團,演奏水準不斷持續提升,音色更到達新的境界。《柏林日報》報評指出,「在亞諾夫斯基的帶領下,所成就的音樂質感,蘊含著樂團無限的活力,足以與1960年代卡拉揚還在柏林愛樂時的光景相提並論」,亞諾夫斯基指揮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也被歐洲媒體譽為「最引人入勝的黃金組合」。
他說,西貝流士這首曲目具獨創性,又能充分發揮小提琴高超技巧的協奏曲,此次演出不論樂團、指揮與小提琴獨奏家皆為一時之選,堪稱「夢幻組合」,深受樂迷期待。成為今年上半年備受國內古典樂迷關注的一場音樂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