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長笛藝術節4月開演 樊曼儂:朝結合科技邁進
新網記者黃小玲台北特稿
2015/3/12 下午 06:04:00 / 文化藝術
台灣早年學習長笛非常刻苦,取得教材困難,科技日新月異,世代交替出現新一輩的人才,現在長笛將吹回兒時年代,回到最源始內心深刻對音樂的感受,不是著重在技術而是回歸心靈。
 |
台灣長笛教母樊曼儂,在50年的教學生涯中,辛苦栽培出國內眾多優秀長笛音樂家。(歸鴻亭攝影) |
被稱為「台灣長笛教母」的樊曼儂,在50年的教學生涯中,辛苦栽培出國內眾多優秀長笛音樂家,在日本的經驗也讓她提醒學子,音樂的未來勢必會和科技結合,或適時加入舞蹈、戲劇等橋段,讓演奏方式多點感官享受、趣味體驗,不再受限於傳統模式的框架束縛。
「國際長笛藝術節」在樊曼儂的策劃下,從2006年持續至今,每3年舉辦1屆,今年已邁入第4屆。這次演出大都集中台北地區,有多個時段可以供選擇,4月24日、27日、28日、30日及5月3日皆於台北國家音樂廳,4月25日在高雄至善廳,5月1日、2日在新北市蘆洲公學社音樂廳。若錯過今年的音樂會,就要慢慢等待3年漫長的時光。
樊曼儂表示,今年邀巴黎交響樂團長笛首席文生盧卡、神戶長笛大賽得主妮伯克奈赫特、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的長笛教授蘇菲雪赫,以及朗帕爾國際長笛大賽首獎得主上野星矢等,演出的5場獨奏會都頗具代表性,2場長笛與管弦樂團協奏曲,極為罕見的長笛結合管風琴的音樂會。並以兩場5首具代表性的長笛協奏曲為音樂演奏的經典。
 |
樊曼儂說明第4屆「國際長笛藝術節」的節目內容。(歸鴻亭攝影) |
她說,「接下來要介紹的有些曾是她的學生,也都參與這次演出,為他們現在的成就感到欣慰。」今年擔任客席長笛的黃貞瑛是土生土長台灣人,專科畢業才20歲,便考上巴黎音樂院,在國外有限定年齡下完成學業,所以是台灣首位讀到巴黎音樂院的人,樊曼儂認為黃貞瑛一直是一位很完美的表演家,擁有卅年資歷。貞瑛同班同學徐嘉琪到美國發展後回台,是目前台灣最好的鋼琴演奏家,鋼琴被誤認為是伴奏,其實它是音樂的一份子,這點一定要摒除過去老封建思想,正確來說鋼琴是音樂共同的創造者。
樊曼儂指出,另一位擔任客席長笛的馬曉珮,在台上演出特別引人入勝,「曉珮在台下85分,可到了台上就95分。」她透露,馬曉珮很喜歡上台,一般人都會因上台感到緊張,但曉珮在壓力下反而可以脫穎而出。同樣地,林薏蕙也是客席長笛的表演者,她個頭小卻凡事都能做,她笑稱「薏蕙是小巨人,在舞台上可迅速變化,從最小的短音到最大的低音長音,全部難不倒。」
 |
樊曼儂特別對她調教出來的長笛學生引以為傲,一一點將介紹在座愛徒。(歸鴻亭攝影) |
她表示,唯獨廖薏賢不是她學生,前兩年,房東介紹朋友的女兒給她認識,一見之下,看到廖薏賢在舞台上具有極大爆發力,因多年在國外演出、學習,所以絕非外表可以評估出來的。
唐律長笛合奏團團長莊清霖認為,在長笛的經營、合奏發展下,以全球來說,台灣已經很接近頂端的位置,看著樊曼儂帶領學生成長,引領國際音樂家到台灣,無非就是促成台灣與國際接軌,開拓台灣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