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交委託計畫"交響臺灣" 跨領域結合文學與音樂
新網記者林子瑄台北特稿
2015/4/22 下午 07:26:14 / 文化藝術
今年適逢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歡慶70週年,希望藉由與作曲家的共同努力,對臺灣文化藝術有更深層的探究、聯結與開展,今日宣告為期5年的委託創作計畫「交響臺灣」。
|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歡慶70週年,為期5年的委託創作計畫「交響臺灣」首批作曲家。(歸鴻亭攝影) |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國臺交團長黃素貞表示,「交響臺灣」計畫,以國內各世代的作曲家為邀請對象,第一階段邀請賴德和、錢南章、楊聰賢、潘世姬、陳士惠、黃思瑜、林京美、顏名秀等作曲家,而國臺交「2016青年音樂創作競賽」的第一名得主預訂於2016年8月產生,也將成為計畫的委託對象。
團國臺顧問簡文彬指出,本委託創作以結合「臺灣文學」為創作方向,以文學作家本身或作品為對象,帶給作曲家的感受或靈感,非就文字內容直接詮釋譜曲,而是用音樂投射,將創作工具由文字轉換為音樂;而創作作品以管弦樂團編制為主的管弦樂曲,曲式可為交響曲、交響詩等,由作曲家自由發揮不設限。
賴德和的預訂創作內容為《海神家族》交響曲,靈感來自作家陳玉慧的《海神家族》。他說,小說以臺灣歷史事件為主軸和主人翁的家族史形成對照,主角來自一個身分混合的家庭,不斷逃離家庭卻又念念不忘臺灣,這其實是當時世代的寫真:許多臺灣人因為政治或是現實因素,被迫或者自願離開臺灣而流離失所。賴德和回顧自己,雖然土生土長於臺灣,從未流離,但是青年時就讀的實驗中學,裡頭有許多老師、同學是從大陸流亡過來,這樣子的成長記憶正與小說描寫的背景時代並行,小說敘述主角對身分認同的問題,恰巧也是他長久以來埋於內心深處的疑惑。
顏名秀表示,預定創作的曲目發想自邱妙津,其作品對於情感的描寫十分細膩、強烈卻又真誠,邱妙津也曾提及身體與心靈是分開的,身體的痛苦有時比不上心靈的痛苦,肉體的死亡有時像是解脫。顏名秀非常喜歡這樣的元素,會讓她聯想起現代人時常刻意忽略心靈所需,往往汲汲營營於追求著甚麼,曲子的設計會朝向細膩的情感描述、音響上的對比,來與邱妙津互相呼應。
|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團長黃素貞(右一)與顧問簡文彬(左一)共同說明歡慶70週年,宣告為期5年的委託創作計畫「交響臺灣」。(歸鴻亭攝影) |
林京美說,她將會創作《遙遠的聲音》,靈感啟發於原住民文學作家瓦歷斯‧諾幹的同名散文《遙遠的聲音》。會選擇原住民的題材,是因在美國念書時被朋友詢問:妳的音樂代表甚麼?妳的音樂如何呈現臺灣?於是開始思考甚麼音樂能代表臺灣的聲音,便希望從山林中尋找。瓦歷斯‧諾幹描述泰雅族人的故事,包含五個段落:祖石、黥面、織布的老人、消失的族人、部落的聲音,作家用這五種標題呈現泰雅族的珍貴文化如今卻漸被忽視,林京美在閱讀時深受感動。
「交響臺灣」計畫的作品由作曲家與國臺交互相討論交稿時程,第一部作品將在今年11月到12月間國臺交70週年團慶系列音樂會呈現,自此每半年發表一部作品。而完成的作品除由國臺交排練、演出外,亦將規劃相關活動,做跨領域探討,讓古典音樂與社會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