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屆國際長笛藝術節 "雙協奏曲之夜"今晚登場
新網記者林子瑄台北特稿
2015/4/27 下午 06:12:09 / 文化藝術
第4屆「國際長笛藝術節」,今日由巴黎交響樂團長笛演奏家文生盧卡(Vincent Lucas)、神戶長笛大賽得主妮伯克奈赫特(Andrea Lieberknecht)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在國家音樂廳演出易貝爾與尼爾森的《長笛協奏曲》。
 |
巴黎交響樂團長笛演奏家文生盧卡與長榮交響樂團綵排。(歸鴻亭攝影) |
三年一度的國際長笛藝術節,自2006年創辦以來,歷屆皆邀請世界各地的演奏家,包括葛拉夫、阿朵里安、艾特肯、工藤重典等等來臺。今年則著眼於世代交替,由法國與德國的中生代長笛家擔綱演出,除了文生盧卡和妮伯克奈赫特之外,還有德國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長笛演奏家塔蒂亞娜‧胡蘭德(Tatjana Ruhland),巴黎音樂學院教授蘇菲‧雪赫(Sophie Cherrier),以及二度登臺的上野星史(うえの せいや)。
 |
神戶長笛大賽得主妮伯克奈赫特與長榮交響樂團綵排。(歸鴻亭攝影) |
新象文創企宣部主任周榮政表示,今年共企劃了9場音樂會、6場大師班,音樂會除了安排各別演奏家的獨奏會之外,更設計了像是今晚即將登場的「雙協奏曲之夜」、「三協奏曲之夜」,和「長笛與管風琴之夜」,此外還有一場由臺灣青年長笛家廖薏賢、呂承祐、歐珈妏、許珮娟共同演出「長笛新勢力」音樂會。
今晚演出的文生盧卡現為巴黎交響樂團的長笛吹奏家,亦任教於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與國立巴黎區音樂學院。1967年出生於法國南部,14歲進入巴黎音樂院,為校史上最年輕的長笛學生之一;17歲時,贏得布拉格廣播國際音樂大賽冠軍,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法國演奏家,同年也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在土魯斯國立管絃樂團任職5年後,在1989年,應指揮家阿巴多之邀,進入柏林愛樂管弦樂團,1994年他回到法國,擔任巴黎交響樂團長笛首席。
 |
文生盧卡認為法國長笛樂派有其專業水準。(歸鴻亭攝影) |
文生盧卡表示,分別在德國和法國的樂團任職後發現,由於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成立歷史悠久,所以仍保有傳統的聲音,而巴黎交響樂團的樂手技巧則較好,因法國的長笛樂派本就屬主流,在樂壇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連德國音樂家都會來學習,尤其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作品在音樂性及音色方面,對法國長笛樂派引響深遠。
另一演奏者妮伯克奈赫特,出生於德國奧格斯堡,在完成慕尼黑音樂院學業之前的1988年,就已經獲得慕尼黑廣播交響樂團的長笛首席職位,3年後轉任科隆的西德廣播交響樂團,直到2002年作為長笛獨奏家,也經常獲得許多國際性獎項,包括1991年布拉格之春長笛大賽、1993年神戶長笛大賽、1996年德國音樂大賽與慕尼黑音樂大賽,以及科爾瑪、特拉帕尼、貝爾格勒室內樂大賽等。
 |
妮伯克奈赫特比較德法演奏家表現風格各異。(歸鴻亭攝影) |
她說,其實由於時代的發展,許多不同地區、國家的特色都已經「混合」在一起,不同國家的樂手會至各國互相學習,所以音樂的分別性不會太大;可是民族性仍會影響著音樂家的思維,比方說德國會深刻思考樂曲的來源和作曲家的創作意義,認為音樂家是為樂曲服務,很注重知識層面的追求;而法國人較感性,會藉由音樂傳達美的概念,但覺得樂曲是為了服務他們自身,比較著重舞臺上的表現。
除今晚的雙協奏曲之夜,5月3日的三協奏曲之夜,將會吹奏若利維、李柏曼與哈察都量的協奏曲,蘇菲雪赫、上野星矢、與臺灣長笛家胡志瑋共同演出,另外長笛與管風琴之夜以及長笛新秀之夜,則分別在4月28日、5月1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