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改革行動聯盟推動友善生產 衛福部:樂觀其成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5/5/7 下午 05:50:16 / 孕前產後
很多孕婦生產時,會經歷灌腸、剃毛、禁食、人工破水、剪會陰等「生產全餐」,痛苦經驗造成不敢再生第二胎。
|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呼籲衛福部及國內相關醫學會制訂「孕產婦照護臨床指引」,讓媽媽享有「溫柔生產」人權。(歸鴻亭攝影) |
台灣面臨少子化問題,為讓女性享有「溫柔生產」模式,不再懼怕生產,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婦女新知基金會等婦女團體今日呼籲衛福部應儘速建立孕產婦健康照護的臨床指引,藉此全面推動友善生產模式。
立法委員尤美女說明,婦女生產前,要先五花大綁裝置胎心音監視器、灌腸與剃毛等「台灣風味生產全餐」,這些無法避免的生產措施,不但國際多數實證建議避免,多數台灣婦產科醫師也支持取消。
|
衛福部多次委託學界、醫界研究,試圖發展本土化友善生產模式,很多婦產科醫師也認為有些「產科常規」可以取消。(歸鴻亭攝影) |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成員陳玫儀表示,英國凱特王妃剛生產完,就能容光煥發出現在媒體眼前,讓許多媽媽相當驚艷,背後原因是凱特有醫師與助產師團隊,提供她友善的生產指引;不過台灣對於「孕婦照護臨床指引」卻是付之闕如,使媽媽處在過度醫療介入的生產環境,讓生產經驗非常不舒服,最後多選擇不生第二胎,或是直接剖腹產。
陳玫儀說,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曾建議限制使用會陰切開術;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的母嬰親善醫院倡議也強調,產婦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姿勢、自由喝水與進食、提供非藥物減痛方法等。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榮譽教授郭素珍指出,灌腸、剃毛、禁食、人工破水等都是台灣常見的醫療生產常規,折磨孕產婦白白受苦,國外已經有許多實證醫學指出,沒有這些常規也能安全生產。
|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呼籲衛福部應建立「孕產婦照護臨創指引」,推動溫柔生產,才能使台灣友善生產環境成為可能。(歸鴻亭攝影) |
青年診所婦產科醫師陳鈺萍則說,醫師不應過度崇拜新科技,若醫療措施過度介入生產,反而會切斷胎兒與母體的自然連結,其實傳統生產方式更安全、符合母親的期待,醫院也有責任提供友善的生產環境,讓生小孩不再是「母難」。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呼籲,衛福部應建立「孕產婦照護臨創指引」,推動溫柔生產,才能使台灣友善生產環境成為可能。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黃純英回應,近年社會大眾開始重視生產自主權,鼓勵產婦與醫療人員溝通生產想法,而衛福部從去年也開始執行建構友善溫馨生產的試辦計畫,讓產婦選擇她想要的生產方式,至於生產指引,目前仍在建置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