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代舞與存在主義相遇 羅文瑾創造獨特"詭跡"
新網記者葉怡瑄台北特稿
2015/6/24 下午 06:31:18 / 文化藝術
稻草人舞團自詡以觀察生活、表現人性與省思社會為創作主題與內涵,展現當代舞蹈藝術跨界實驗精神與追求精緻卓越,將於本月26至28日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的新製作《詭 跡》。
 |
羅文瑾與李佩珊兩位舞者共同創作《詭 跡》,呈現當代舞與哲學結合的獨特藝術。(歸鴻亭攝影) |
《詭 跡》結合現代舞與哲學,搭配現場演奏,期望讓觀眾透過表演,感受編舞家從文學著作裡得到的啟發,並對生命、現代生活、環境有所反思與觀察。稻草人舞團藝術總監表示,該劇是她在讀沙特《嘔吐》後的靈感開始創作的作品;在體會上一世紀三零年代存在主義思潮盛行下沙特的思想裡看見了自己的疏離、焦慮、空無、侷促、惶惑,也看見了自己所處境遇的荒謬與不安,感覺也如書中主角時時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我覺得存在不是只是哲學思考,它是我們每天都需要用意識選擇的行為展現,是真實又詭異的存在著的。」
 |
《詭 跡》邀請甫於今年金曲獎入圍的音樂團隊量身打造全版現場音樂演奏。(歸鴻亭攝影) |
羅文瑾說,《詭 跡》是她與資深舞者李佩珊共同創作,利用雙人舞形式提煉出《嘔吐》所探討的存在主義內涵,劇場呈現非方型的空間設計,讓觀眾感受平行時空的概念,表達兩個獨立個體在各自的時間和空間軌道同行時,彼此共同體驗到疏離惶惑、侷促不安、焦慮空無的存在感。
她指出,希望與觀眾一同探討人在時間和生命軌道並行時,所體會到的詭譎荒謬、隱晦曖昧的存在感,以及個人生存的虛無感與矛盾性,進而期望能引導現代人走出虛擬的網路世界,放下手中的智慧型裝置,感受周遭的現實生活,多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動植物與物件,體會真實的存在感,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事物。
為了讓欣賞者有身歷其境之感,特別邀請甫於今年金曲獎入圍的音樂團隊為《詭 跡》量身打造全版現場音樂演奏,企圖將沙特《嘔吐》一書中出現的重要爵士樂〈Some of These Day〉重現,讓大家同時享受舞蹈與音樂同場演出的臨場聽視覺震撼。
 |
羅文瑾(左二)介紹舞者李佩珊(左一)與3位今年金曲獎入圍的音樂團隊。(歸鴻亭攝影) |
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是1989年由原住民泰雅族舞蹈藝術家古秋妹創立,並於1998年起由美國伊利諾大學舞蹈藝術碩士羅文瑾擔任舞團藝術總監,主導舞團創作與表演風格,發展目標為積極開發當代舞蹈和其他藝術及劇場領域間相互合作的各種可能性,並藉結合來自各地優秀的舞蹈及藝術工作者,共同發展並突破既有的舞蹈編創、表演概念及製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