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定古蹟北警署動工修建 將成為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5/7/14 下午 05:29:16 / 民俗古蹟
已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的前大同分局,今年正式動工修建,為了讓建物價值能完整保留,台北市文化局今日邀請文資委員與當地里長共同會勘進行簡報,確定將在今年10月以「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形式,重新與世人見面。
 |
文資委員李乾朗(左二)與張崑振(左一)說明市定古蹟北警署動工修建過程。(歸鴻亭攝影) |
位於捷運大橋頭站附近寧夏路的大同分局,建於1933年,在日治時期是唯二的警察局「北警察署」,1998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文資委員李乾朗說明,「南警察署」位於中山堂北側,以管理日本人為主,「北警察署」則以就近控管監視大稻埕台灣人為主,內部還完整保留扇形居留室、鞭刑室與台灣保留最完整少見的水牢,用來逼供使用。
 |
建築師徐裕健介紹台灣保留最完整少見的水牢。(歸鴻亭攝影) |
李乾朗表示,日治末期大稻埕地區為台灣民主政治社會運動的發源地,許多台籍菁英因理念不見容於日總督府而被捕;當時日本人的眼中釘蔣渭水就曾被居留在此過4次,於獄中著有拘禁台灣人觀察的文章,發表於當時的《台灣民報》。
文資委員張崑振指出,歷史超過80年的這棟在台北市僅存的日治警察辦公室,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與錦西街街口(日據時期的蓬萊町街區),是大同區相當具有指標性的歷史建物,1932年(昭和7年)8月8日動土,次年4月15日興建完成,為一棟臨街的L型二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該建物戰後增建為三樓,但發現三樓建材粗糙、長期漏水,結構性裂縫很嚴重,整修不易,經文資會議通過拆除,回復當初樣貌,下周起開拆,以便重現古蹟原貌。
負責進行修復工程的建築師徐裕健表示,古蹟修復的過程重要的訊息往往藏在細節中,若稍有大意,這些珍貴的訊息可能就會消失,所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結構,可能都是難能可貴的歷史材料。這棟建築洋式的拱窗圓柱、流線型的出入口,加上北投窯廠獨有的「抓紋淡褐色釉面磚」,及內部保存良好的扇形監獄、水牢,處處都有許多當年建築時的點滴樣貌,需要仔細找出來,才能真實恢復原狀。
 |
徐裕健說明外關的原有抓紋溝淡褐色釉面磚,是當時考量戰時避免空襲不易被發現的歷史產物。(歸鴻亭攝影) |
他說,1961年北巿警局當時增建南側空間及三樓,後期西向及北向立面由原有抓紋溝面磚更改為二丁掛貼面磁磚,建築量體改變至今超過50年。為了恢復外貌原狀,去年12月起裝修拆解,未來將回復日治時期的二樓規劃,外觀也將拆掉二丁掛的瓷磚,回復咖啡色面磚,硬體建築預計105年10月竣工。
台北市文化局專門委員張蓉真表示,這棟建物文化局在2006年就定位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使用,未來也會繼續朝此方向使用,整體工程預定明年10月竣工,但開幕時間應該會在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