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術勞動男女失衡 男理工女人文級職高女性減少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5/9/11 下午 07:25:00 / 人權社會
隨著各大專院校陸續開學,台灣女性學學會為台灣的學術勞動與性別運動進行總體檢,檢視高教工作者的男女比例,發現在大專校院裡仍有男女失衡現象,不僅「男理工、女人文」界線仍分明,教師部分,也存在「職級越高、女性越少」現象,需更多研究或政策改善。
 |
台灣女性學學會為台灣的學術勞動與性別運動進行總體檢,發現學術勞動男女失衡情況嚴重。(歸鴻亭攝影) |
女學會理事長楊巧玲表示,檢視教育部性別統計資料,發現台灣高教環境中「性別隔離」現象仍存在,如103學年大專校院學生各學科性別比例,社會服務學門男女比為15%比85%,工程學門男女比則是87%比13%,若追蹤趨勢,男生讀社會學門比例有提升,但女生讀工程學門仍未改善。再深入觀察碩博班學生男女比,仍有教育等級越高、男生越多現象,即使是人文領域,男生比例從學士班的32%,到碩士班增36%,但博士班則達到50%。
另外,在教師部分,人文學門的女性教師佔49%,工程與科技的女性教師才佔9%,「男理工、女人文」界線分明。職級部分更嚴重失衡,人文領域的女性講師佔54%,教授剩39%;工程與科技領域的女性講師14%,教授更僅5%,不分學分都有「職級越高,女性越少」的失衡現象。
楊巧玲指出,現在社會從小教育的性別意識內化,高中起學科分組也提前性別分流,造成男生即使理工不強,也非選理工校系不可;教師方面,升等制度下女性教師在學術圈需努力發表論文,但又承受照顧家庭壓力,導致越往上層,女性流失越嚴重,需要更多系統性的研究與政策改善,才能真正發揮女性潛能,造福社會。
 |
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長楊巧玲表示,檢視教育部性別統計資料,發現台灣高教環境中「性別隔離」現象仍存在。(歸鴻亭攝影) |
女學會表示,9月19日將在彰化師範大學舉辦女學會年會研討會,主題訂為「高教工作者生活世界的反映與回饋:性別運動與學術勞動」,當天會針對整個高等教育環境中的兩大性別問題提出解決方法。研討會同時也是紀錄片《那些年,我們一起女學會/會女學的日子》的首映會。這部紀錄片由女學會理事張盈堃與楊巧玲擔任製片,導演何雨縈,透過女學會歷任理事長的訪談敘事,回首女學會的發起、沿革與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