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靈向政府喊話 建國百年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
新網記者麻念台/杜宥彤台北特稿
2011/2/21 上午 12:43:53 / 文化藝術
資深攝影家莊靈感慨的說,在國外,許多國家都有專為攝影成立的博物館,台灣到現在都一直沒有。
 |
資深攝影家莊靈為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接受"鳳凰網"獨家專訪。(歸鴻亭攝影) |
莊靈指出,這些年他都持續與許多攝影界的朋友努力籌劃台灣的攝影博物館,直到2006年,學術界與攝影界朋友才真正共同開始具體推動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2007年得到台北市文化局的支持,但並無實質場地提供或經費補助。
他說,直到2010年,中泰建築文化基金會將都更收回的房產,免租金的提供給藝文團體使用,才爭取到台北市中華路一段91巷17號現在這個籌備館館址。
當年以全國第一位靠自己實力考進台視擔任攝影記者的莊靈指出,雖然這個預備館可以辦學術教學、展覽,但仍需要自籌場地整修、維護、人員、水電等的費用,因此還是有壓力,不過至少已經開始有展覽的空間。
他強調,目前是臨時館,至於何時能正式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目前還不知道,因為這件事需得到公家資源的協助。
從另一個角度看,當時推動的「台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備會」並無法律地位,所以從去年12月16日已經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學會即可接受政府委託,或是接受學術機關、民間團體委託,籌劃一些影像的事情,等於有張合法的身份證。
莊靈表示,在真正的博物館成立之前,也希望能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的基金會。目前募集基金會的經費,台北市至少要五百萬,而這五百萬也不能動用;若成立全國性的基金會,需要基金三千萬,財務的規劃上,困難度、壓力相當大。
他說,目前先有學會及預備館的空間,再想辦法自籌有限的經費辦活動,希望利用腳踏實地的作法,實際推動以期社會認同。
 |
莊靈介紹目前已經開始舉辦活動的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歸鴻亭攝影) |
至於推展的方式,莊靈認為,首先希望攝影愛好者支持活動,甚或加入會員,造成風氣,共同催生台灣攝影博物館。
他分析單靠民間的力量,蓋一個館,要有土地、館舍、經費、人員,是不容易的事,但有理由相信,若做出一些規模,政府就會重視。
莊靈說,政府在中部地區正在推動成立一個美術館的園區,有幾十公頃的土地,幾十億的經費,希望台灣攝影博物館能成為館群的一分子,也期盼這件事由國家來主導,攝影界、學界提供智慧與力量,對台灣來說才是有長遠效益的,這樣做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談到今年第30屆行政院文化獎由攝影家張照堂獲得,張照堂在得獎當天特別向行政院長吳敦義喊話,要求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希望喚起政府重視。莊靈說,張照堂雖非台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備委員,但卻是諮詢之一,當然十分支持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雖然目前尚未獲得官方有所回應,但民間持續去推動,總會得到應有的重視。
莊靈表示,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這件事,可能對非攝影界來說,還無法體會其重要性;不光是以攝影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來看,它對於台灣影像藝術的未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許多影像檔案、老攝影家隨著時光凋零,那些底片、照片沒有專業機構接手處理,往往家屬對此也極陌生,珍貴的資料將隨時間流逝而損毀,這只是一端;未來年輕人的影像藝術,更需要由攝影的基礎與體系發展出來,才能真正有個根,有個踏腳的基石。
他希望政府能重視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這件事,在建國百年,或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