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基因複製 林珮淳夏娃克隆系列當代館個展
新網記者杜宥彤台北特稿
2011/3/24 下午 07:34:12 / 文化藝術
現代藝術與過去的藝術,最大的不同,以前要一筆筆創作,現在流行「克隆」。
|
林珮淳作品"夏娃克隆 No.3"。(杜宥彤攝影) |
《林珮淳個展─夏娃克隆系列》開幕茶會於當代藝術館舉行,下午該館館長石瑞仁、藝術家林珮淳、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張惠蘭出席創作論壇,林珮淳的作品透過3D動態全像攝影技術、裸眼3D技術與大型互動投影裝置,展現虛擬生物逼真樣貌,逼視科技虛有其表的脆弱。
石瑞仁說明,國內慣稱的「複製」,英文叫clone,中國大陸則直接音譯成「克隆」。「克隆」顯示人類對「質」的不滿意,該展探討科技背後道德、倫理的議題。
林珮淳根據聖經〈啟示錄13:16到13:18〉,「他又叫眾人,無論大小、貧富、自主的、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額上受一個印記。除了那受印記、有了獸名或有獸名數目的,都不得作買賣。在這裡有智慧:凡有聰明的,可以算計獸的數目;因為這是人的數目,他的數目是666」。她創造印有獸印666的「夏娃克隆」,以呈現「惡」的概念,聯繫到科技對人類的危害。
她說,「666是邪惡權勢下的產物」,666也是晶片、身份證的概念,思索科技文明發展到極致,是否人類會被反噬?
林珮淳表示,「肖像」是威權時代權利的象徵。《夏娃克隆肖像系列》以3D動態全像的夏娃額頭上刻有中文、阿拉伯文、埃及文的666,裱於壓克力材質的框架中。其眼神會隨著觀者之位移而轉動,瞬間具有生命活力。藉此表達無機科技與有機自然之間的張力與不安。
她提到,「女體在父權文化是被觀看、被定位、被標準化、被物化的」。
|
林珮淳作品"夏娃克隆手"。(杜宥彤攝影) |
《夏娃克隆No.2》以互動系統與3D動畫創造活在試管水中的複製人,夏娃克隆由蛹型蛻變為有蝶翼的裸女,漂浮水泡喻養分,水泡越多進化越完全,水泡多寡由觀眾人數而定。
張惠蘭說,它探討人的慾望如何驅動科技,也批判科技是美麗的陷阱。
林珮淳解釋,「人類科技文明是假的」,用夏娃克隆美豔的表象提出質疑,人不動它就是死的,人動才賦予它生命。
她的創作動機,「再現這種虛擬實境的虛幻」。
《夏娃克隆手》立體雕塑置放於「醫學瓶罐」中,彷如實驗室存放福馬林液體的標本。她進一步指出,「醫學瓶罐」表示醞釀、培植的過程。
石瑞仁則指出,過去是上帝造人,現在是人造夏娃。米開朗基羅壁畫《創世紀》中亞當經由手指與造物主碰觸而獲得生命。《夏娃克隆手No.2》以試管並列存放立體手指雕塑,象徵被複製的基因器官。
林珮淳強調,「基因的實驗是科學的結果,我們被烙印成邪惡的化身」。
她表示,《夏娃克隆 No.3》用6角環場大型互動投影裝置,呈現夏娃克隆臉部浮沉於水中的影像。以6台Kinect感測攝影機,使其臉部角度及眼神,跟蹤觀眾左右位移。讓真實人類感到渺小。
林珮淳自述,自從台灣921地震,在台中路上見到平躺的大樓,讓她開始反省人類自誇的科技是否真能征服自然?她回到教會,繼續思索人跟神、人與人之間爭名逐利、人類大量掠奪自然的關係。
她認為,人跟人互相尊重,敬天愛人,性別就不會有被侵犯的問題。
《林珮淳個展-夏娃克隆系列》展期為3月24日至5月1日,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