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瀕危母語 "夏日樂學計畫"發表紀錄片明年擴辦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5/10/20 下午 05:14:12 / 教育學程
教育部研修12年國教課綱時,原本打算將本土語文列為國中必修,後來課程審議委員會經過表決,決議只列為選修,教育部改推動「夏日樂學計畫」,利用暑假課餘時間,加強學生的本土語文,今日發表夏日樂學紀錄片。
|
教育部推動「夏日樂學計畫」,利用暑假課餘時間,加強學生的本土語文,今日發表夏日樂學紀錄片。(歸鴻亭攝影) |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表示,今年首度開辦、結合本土語言教學的「夏日樂學計畫」,分成兩個方案,方案一即是著重本土語文,共有105班,方案二則是整合式學習課程,包括實驗性的補救教學、閱讀、科學實驗等,強調實作能力,共有130班。
林騰蛟指出,「夏日樂學」計畫,鼓勵各校跳脫傳統制式化框架,在暑假開設本土語言、實作或創意式課程,今日成果發表,有學生因為暑假的密集訓練,學會閩南語,也有人因此接觸到廣播課程,開啟想當記者或主播的念頭,明年將擴大辦理這項計畫,預計開設400班。
今日發表的夏日樂學紀錄片共選擇4所學校為代表,分別為臺南市德南國小(閩南語)、苗栗縣泰興國小(原住民族語)、桃園市石門國中(客家語)以及臺南市仁德文賢國中(整合式活動方案),影片中紀錄學校課程辦理過程、校長及老師想法以及學生學習感想,希望透過本紀錄片的發表,能邀請全國更多學校在105年度共同參與。
|
今年首度開辦「夏日樂學計畫」,今年試辦後,讓許多孩子有一個快樂、充實的暑假,也學到了本土語言。(歸鴻亭攝影) |
臺南市德南國小藉由辦理廣播營採訪課程,讓孩子們加入小小廣播記者的行列,並邀請電臺及有線電視臺林君霞主持人擔任講師,指導孩子們透過廣播新聞採訪與寫作、在地文化特色繪本(小書)製作、廣播小DJ技巧大公開、廣播劇排演、認識聲音的奧妙等課程,認識廣播世界同時也推動落實本土語文。德南國小課程重點主軸主要期盼藉由在地文化特色議題與廣播課程相結合,透過實際參與採訪的機會,主動發現並探索問題,同時學校也安排了社區踏查課程,讓孩子們親自探索在地本土文化中的黃金寶藏。
苗栗縣泰興國小則是以課程融入在地人文地理、歷史文化及環境生態特色內涵為計畫目標。並且建構學校本位課程主題,結合沉浸式族語教學,設計創意學習活動課程以建立學校特色。同時為配合學校校務中長程發展,建構民族教育本位課程,讓「部落有教室、教室即部落」。該校課程活動延伸學期中以民族教育為特色的校本課程,以本年度主題課程「泰雅族小米文化」為主軸,3-6月進行小米祭、小米播種與栽培管理,7月小米收割等,於暑假進行校內泰雅族穀倉製作課程後,接續進行入倉祭等課程。
桃園市石門國中位於桃園市龍潭區,是傳統的客家部落,透過結合語言、武術及戲劇的活動,讓客語教學能更加生活化和趣味化,也藉由真實歷史故事的探討,能激發學生對鄉土意識和民族自尊的認同,培養學生能認識並學習客家先民在患難中所呈現的高尚情操,達到客家文化向下扎根,向上發展的目標。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學校課程結合該校國樂社及跆拳社資源,經夏日樂學課程,產出呈現客家歷史與展現先民奮鬥精神之戲劇,爭取參加相關創意戲劇比賽或表演,以具體展現及推廣本校夏日樂學課程成果。
|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表示,「夏日樂學」計畫不僅會繼續辦理,還會擴大執行。(歸鴻亭攝影) |
臺南市仁德文賢國中校夏日樂學計畫旨在結合並利用社區豐富藝文資源及師資,追求永續經營學校藝術人文課程,並透過社區環境關懷回饋社區及策略聯盟夥伴,兼收學校行銷之效,從而贏得社區民眾、家長認同與肯定,創造社區與學校雙贏局面。整體課程計畫包含二大主軸,其一為「戀戀二仁溪」,其二則為「樂學文賢堡」,並企盼透過課程的實施培養學生呼應「活力、感恩、負責、創新」學校願景之實踐能力。影片中有機農法體驗課程即為代表性課程之一,利用學校建築屋頂建構有機農場,引導孩子從菌肥的製造與微生物菌的運用、菜園整地與施肥(粗耕)及栽種課程,串起生命、生活及生態的結合,創造學生多元學習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