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補給I" 錄像表演裝置雕塑四個面向
新網記者杜宥彤台北特稿
2011/4/8 下午 11:27:45 / 文化藝術
《藝術補給 Art Supply I》由錄像、表演、裝置和雕塑四個面向切入,藝術家陳正才、周夢蘋、金‧密克 、伊佐治雄悟,作品關懷社會、溝通行為、文化和生活。展期自9日起到5月15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
|
上為周夢蘋、陳楷云、徐佳用的行動表演"習慣溝通",下為伊佐治雄悟"小玩具大集合"。(歸鴻亭攝影) |
藝術家周夢蘋作品《習慣溝通》由裝置、錄像、行為藝術混搭,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提問「你最快樂或最難過的事是?」重新建構心與心之間的交流。
台北藝術大學的周夢蘋、陳楷云、徐佳用現代舞跟觀眾互動,「你覺得最快樂的事?」、「請問你今天怎麼過的?」、「你難過嗎?」丟出問題,讓觀眾接招。打架、噴嚏、喝水這些習以為常的小事都是人跟人溝通的基礎。
該舞作者陳楷云表示,人與人之間從陌生到熟悉,彼此不同造成的摩擦,因為溝通而可以忍受,「因為放下所以變成朋友」,情侶間也是一樣,放不下就拆夥,放不下就無法寬容。
藝術家陳正才說,去年在澳洲伯斯Cent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中央科技學院)進行藝術家駐村交流時,他進行《伯斯小巷系列》,將在伯斯街上認識的各行各業、各國人民,進行三分鐘的錄像。新作《角度》特定場域錄像雕塑,其「想表達對力量的角度」,為《伯斯小巷系列》的延伸作,主角Ray「擺出抵抗地心引力的姿勢3分鐘」。
他介紹,「為呼應表演利用鋼索拉扯呈現,也呼應影片對抗重力的力量」,全部用現成物組成。Ray是個香港青年,是現代舞者與編舞家,其兄為香港唱片歌手,其祖父演過黃飛鴻電影。
|
上為紐西蘭金‧密克的"游移",下為陳正才"角度"。(歸鴻亭攝影) |
用筆、釘書針材料進行雕塑、現地裝置的藝術家伊佐治雄悟稱,「我將筆膨脹像泡泡」,「物體變形是創作動機」,利用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微小物件,創作出新型雕塑。
他指出,其作品「我認為是日本的方式」,「重視物品」是日式文化的代表。
藝術家金‧密克解釋,他根據18世紀的壯遊(grand tour)概念及回歸「材質」的探討創作數位輸出作品《游移》系列4幅—措辭、理想花園(大災難剪輯)、網、幽靈。
他說,他在奧克蘭科技大學教書,於台北藝術駐村8星期,「遇到2個曾於奧克蘭駐村的藝術家」;他認為,藝術家駐村是很好的概念,「駐村」與學生、藝術互動,藝術與在地連結,注入多元世界觀。
紐西蘭工商辦事處代表裴仕文指出,「藝術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藝術為文化之窗讓我們看見世界。
他讚賞,「金‧密克的作品找出紐西蘭的根源」,該國是上世紀才脫離殖民的年輕國家,有亞洲人、歐洲人等不同人種帶給該國多元文化,它的地勢險峻。
裴仕文提到,他在墨爾本看到紐西蘭藝術家Michael Parekowhai的裝置藝術,深受感動,該作是一隻海豹鼻上頂著鋼琴的一角,有四公尺高,鋼琴代表紐西蘭北島的都市文明,海豹代表南島豐富的自然生態,兩者間完美平衡需要精密的操作。
藝術補給系列活動,首先登場的是9日的伊佐治雄悟「小玩具大集合」工作坊 ,本月16日金‧密克座談,5月6日舉行陳正才座談,《習慣溝通》行動表演於展期每個禮拜六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