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人情味 陳欽明創作展
新網記者吳妮塔台中特稿
2009/8/26 下午 11:56:32 / 文化藝術
「藝術鄉情-陳欽明創作展1995-2009」,是陳欽明返台後,所創作一系列的作品,訴說著他對台灣的感情及相隔多年返台後的感受。
|
陳欽明。(吳姿樺攝影) |
本次於國立美術館首展,展出74件作品,包含巨幅《徒步區》、壁畫《台灣的芬芳》,及各系列代表作,展覽期間至9月13日。
陳欽明於1974年前往西班牙馬德里皇家藝術學院進修繪畫、版畫及璧畫,當時適逢歐洲後現代主義興起,因此影響了陳欽明日後的思維及創作極為深遠。無論平面版畫、抑或立體創作,皆展現出陳欽明對後現代主義和新人文主義的關注,故曾有評論家將之喻為「後現代主義」的藝術家。
1995年返台後,深深的感受到了台灣的改變,他表示:「台灣變了好多,以前曾有的人情味少了一大半,好像變的唯利是圖,只要有錢賺就好。像是不斷開挖土地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所以大自然反撲了,八八風災也是這樣。我希望我創作的東西,可以把人情味找回來。」
|
陳欽明。(吳姿樺攝影) |
因此,陳欽明返台後致力於各國社區公共藝術的營造和觀念等藝術課題,也曾經投入嘉義慈濟大林醫院的壁畫繪製工程及活動壁畫的實驗創作等藝術活動。每個作品,皆引發出濃郁的人文關懷,陳欽明就是秉持著這樣的理想和信念,不斷的支持他創作出這一系列的作品。
作品中的「擁抱」系列,以抽象化的平面版畫、雕塑及青銅等方式完成。他說:「在國外的時候,那裡的人都很喜歡擁抱,看到對方就會開心的擁抱,甚至還會親吻,我認為那是每個人心中所渴望的。我曾經看見教堂裡要孤兒互相擁抱時,他們哭成一團,因為太感動了啊。這和台灣很不一樣,台灣人比較害羞,但我覺得這是必須提倡的。」
陳欽明認為壁畫其實隱藏著很深的奧妙,他的壁畫是新作法,材料通通取決於自然礦物,從最底層到表面土壤的礦物都有,完成作品後,還要加上四到五層的保護膜,這樣即便經過四百年,還是會一樣美,他解釋壁畫《台灣的芬芳》時說:「中間那是霧峰的省議會,因為那是台灣初期最早的省議會;高起的部分,代表著台灣開發初期的艱辛,而現在平坦順遂多了。上面的每一種花,則是台灣的原生花,代表了台灣的獨特美。而且每一種花的邊框距離都是一樣的,這代表了公平、平等。它們其實都是有意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