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O邀黃傳舜與楊惟 以樂摹寫"山水映畫"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1/6/13 下午 11:19:40 / 文化藝術
台灣國家國樂團(NCO)本月17日在國家音樂廳將邀請以「鑼鼓經」記錄湘西溜子精髓的傳奇擊樂家黃傳舜和他的兒子黃家俊、以及有「楊式快手」之稱的琵琶家楊惟,以國樂摹寫「山水映畫」。
 |
湘西溜子擊樂家黃傳舜(左)和他的兒子黃家俊(右)表演打溜子。(歸鴻亭攝影) |
被譽為「土家族的夢幻交響樂」的打溜子,是以四部成一律的銅製樂器幻化出均衡有致的立體聲響,不僅將每件樂器以凹面或拋接擊打等多種艱難技巧融於一曲,表演者須加入動感肢體,並在絕佳的默契競奏中掌握器樂性能、音色、音量及力度的變化對比,而投入半生積極鑽研打溜子的黃傳舜,是首創以「鑼鼓經」紀錄溜子精髓的傳奇人物。
黃傳舜表示,中文的音韻非常適合用來模擬敲擊樂,當然嘴比手快,要學會打溜子必須先學會「唸譜」,文字化後的溜子,利於保存與發揚。
黃傳舜大力倡導以當代的擊樂記譜,讓看不懂中文的外國人,能從樂譜體會打溜子的奧秘,讓世界看見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擊樂藝術。
 |
旅美琵琶演奏家楊惟以"楊式快手"演奏琵琶。(歸鴻亭攝影) |
這次音樂會將以民間故事文本的吹打樂《老鼠娶親》表現,是由兩組溜子加上人聲的「哭嫁調」組成;黃傳舜表示,「土家人娶親男、女方的溜子隊一定得競奏一番,贏了才能把新娘娶回家,而《溪州令與馬過橋》則一改打溜子時常描繪的動物神態,而是由歷史視角鎔鑄而成,採用細膩音色的拉弦樂器-湘西大筒,來表現土家兒女堅毅的情操;《玩燈》取材自湘西民間小調「放風箏」,以二胡齊奏模仿擊樂的節奏及聲響,曲間巧妙穿插一段二胡練習曲樂段,此「自由段」換成其他練習曲亦可,透過老曲牌再創新的方式,讓枯燥的練習曲化身與擊樂共振齊鳴,盡情體現打溜子藝術的多元面向。
另外,旅居美國的琵琶演奏家楊惟,是劉德海欽點傳人,神乎其技的「楊式快手」,將在相隔十五年後重新詮釋作曲家金復載《山坳裡的變奏》世界首演國樂版。
楊惟表示,時間的沉澱讓他重新讀譜時,會賦予樂曲新銓,尤其人工調式的概念將兩種聲響交疊回應,創造出神秘氛圍的不諧和聲響,以含蓄卻帶強烈節奏的音樂性格,展現北方山間平地瞬息萬千的美景。
這場演出也包括指揮蘇文慶所創作《大海之歌》,以及作曲家王明星再度應國家國樂團委託創作的《臺灣民歌主題》雙胡協奏曲,作品取材自歌仔戲《狀元樓》的經典唱詞、民歌《一隻鳥仔哮啾啾》及《牛犁歌》,由二胡演奏家王哲娟、中胡演奏家高孟嵐擔任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