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鳥展登場 以藝術之眼思考暖化議題
新網記者侯宗佑台北特稿
2009/8/30 下午 09:27:56 / 生態環保
今年適逢達爾文誕辰兩百週年,為了呈現墾丁豐富的鳥類生態,並以科學與藝術的角度詮釋生命的權利,墾丁國家公園昨日委託台灣師範大學文化創意產學中心,於歷史博物館舉辦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全球暖化 藝術之眼──墾丁鳥類藝術特展」。
|
灰面鷲秋季遷,一般清晨"起鷹"及黃昏"落鷹"景象最令賞鷹人目眩。(周大慶攝影) |
這項藝術創作展由國內四十位藝術家共同參與,從七十八歲的水彩前輩畫家鄧國強,到二十多歲的新生代師大美術系學生,以墾丁的鳥類生態為題材,針對「呼應演化論、生命多樣性及喪失、氣候變遷、生態倫理」四大議題,展現藝術家對環境議題的思考與敏銳的觀察。
墾管處處長林青有感而發的指出,「在八八水災之前,今年黑面琵鷺一改長年的遷徙模式提前來了一個月,這之間有什麼關聯我們不敢說,但是近年來由於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已經改變許多地方的生態。」
墾丁地處東亞地區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棲息站,擁有超過百來種以上的候鳥,每年大批的候鳥從北方飛來過冬,數量之多蔚為奇觀。亞熱帶學會理事長金恆鑣提到,「鳥類,尤其候鳥是對氣候變遷最敏感指標,他們是否願意飛來台灣,取決於台灣生態環境的好壞。每一隻候鳥皆是橫越千里,非常不容易才到台灣,墾丁鳥展在生態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追求真與美的生態藝術 台師大文創中心副主任同時也是主要策展人的楊恩生,本身即是生態畫家,從事生態藝術長達十多年。他表示,有別於類似的展覽,這次展覽的特點在於學術與藝術兼具,參展的藝術家必須學習深度的環境生態課程,且為了讓展覽內容縝密有條理,不再以自由創作的方式發揮,而是跟著四大主軸來表現。
|
此次展出包含90件作品,包括水彩、油畫、海報、電腦繪圖等平面作品,以及陶塑、木雕、金屬雕等立體作品。此圖為"燕子!回來啊(一)"。(蘇文清攝影) |
生態藝術講究真與美,「真」意指科學上的正確,「美」則是藝術家對畫面的經營。楊恩生在此次展覽中獨力完成了四大主軸中呼應演化論的部分,一共有三幅作品,始祖鳥、川州孔子鳥和多多鳥。楊恩生表示,這些生物皆已滅絕,沒有人見過這些生物真實的面貌,但為了要將他們重現,光是資聊蒐集整理的功夫就要花上半個月。
一個科學家看到畫可能會問為什麼這生物生成這種模樣,生態畫家會反問為什麼你認為不是。這意思是生態畫家根據目前所知的生物法則與科學家研究得知的材料進行創作,在資料不明的地方再添上自己的想像。楊恩生說,「畫家只能記錄一瞬間,而依據科學上各種不同的假設作畫,就會造成千百種不同的可能,而這正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每幅畫都隱含一項奇蹟
同樣深度參與策展的亞熱帶學會理事長金恆鑣提到,透過這次展覽希望能傳達生態倫理的概念,重建健康的人鳥關係。「仔細看每幅畫,都是一個故事,甚至是一項奇蹟。千萬年來很多物種消逝,很多物種留下,現在你看的到這個生物,就表示它通過考驗存活下來。由於生物所有動作都需要耗費能量,因此每個動作都有其用意。」
自然是個整體,生態倫理就是其中生物與環境的相處之道,當人類只求自身發展而不在意這個倫理時,這些美麗的事物就會離去。金恆鑣表示,透過這次展覽,其實最希望的就是能提醒人類對鳥類及其他物種有保育的責任與付諸挽救的行動。